普鲁士(Prussia) | |
![]() |
|
文明信息 | |
侧重点 | 外交、军事 |
解锁条件 |
扮演 ![]() 扮演 ![]() 改良3个 ![]() 拥有3个 ![]() |
领导者 (历史) |
![]() |
领导者 (地理) |
![]() ![]() ![]() |
领导者 (战略) |
![]() |
奇观 |
![]() |
开局优势 |
![]() |
普鲁士是变革的先驱,引领了迅速发展和充满机遇的时代。
特性[回到顶部]
普鲁士在现代化、理性化和扩张征服方面积极进取,最终将德意志诸邦纳入其统治之下。对外,普鲁士与当时几乎所有欧洲列强展开角力,屡屡交战。国内方面,普鲁士崛起为一个工业巨擘,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将煤矿和炼钢厂紧密相连,构筑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到1866年,普鲁士的疆域已经包括了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和部分波兰领土,标志着其完成了从王国到帝国的历史性蜕变。
铁与血
每有一个不友好或更差关系的文明,单位便+1战斗力
建造勃兰登堡门时+30%


普鲁士特色骑兵单位。拥有+1移动力。每剩余1移动力,便+1战斗力
腓特烈大帝以其全面的战斗策略而闻名。尽管使用纪律严明的士兵阵列来抵挡敌军炮火是一种有效的战术,但士兵们首先需要被派往前线,而他们的士气不仅依赖于战前慷慨激昂的演讲,更依赖于充足的食物供应。普鲁士人的经验表明,后勤补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样重要的是,破坏敌人的战略规划。装备轻便且机动性强的骠骑兵,携带手枪、军刀和长矛,是突袭和扰乱敌军的理想选择。
骠骑兵通常身着华丽的制服,与他们魁梧的形象相得益彰。普鲁士骠骑兵的制服上饰有骷髅和交叉骨头的标志,这一图案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再次被采用,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令人畏惧的形象。腓特烈大帝创建了第一支骠骑兵团,成员全副武装,穿着全黑制服。这种装束不仅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被保留使用,甚至延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普鲁士对地空中单位。对抗陆地单位时+3战斗力
德国Ju 87俯冲轰炸机,绰号“斯图卡”,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入使用的对地攻击机,战争初期主要用于破坏航运。斯图卡的设计使其能够以惊人速度俯冲向地面并精准投掷炸弹,甚至配备了自动恢复系统,以防止飞行员在极端俯冲时晕厥。想象一下斯图卡的攻击场景:机舱警报骤响,飞机在短短几秒钟内从数百米高空急速俯冲,并在最后一刻拉升抬起机头。这对飞行员和攻击目标来说都是一场极具震撼力的冲击。
斯图卡的陡峭俯冲暴露了其设计上的一个弱点。重型轰炸机通常在高空飞行,并配有护航战斗机,虽然瞄准精度不高,但飞行员相对安全。然而,要精确击中特定目标,斯图卡必须脱离编队,从而暴露在当时日益先进的敌方战斗机的攻击下。到战争结束时,空中缠斗和俯冲轰炸的时代逐渐被火箭和远程火炮所取代,这为即将到来的洲际弹道导弹军备竞赛敲响了警钟。

普鲁士特色铁路。拥有国营铁路的乡村地块+2


市政树[回到顶部]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柏林 Berlin |
汉诺威 Hannover |
斯图加特 Stuttgart |
开姆尼茨 Chemnitz |
马格德堡 Magdeburg |
夏洛滕堡 Charlottenburg |
埃森 Essen |
柯尼斯堡 Königsberg |
不来梅 Bremen |
杜伊斯堡 Duisburg |
多特蒙德 Dortmund |
汉堡 Hamburg |
萨勒河畔哈雷 Halle an der Saale |
阿尔托纳 Altona |
斯特拉斯堡 Straßburg |
基尔 Kiel |
曼海姆 Mannheim |
埃尔伯费尔德 Elberfeld |
新克尔恩 Rixdorf |
盖尔森基兴 Gelsenkirchen |
不伦瑞克 Braunschweig |
卡塞尔 Kassel |
慕尼黑 München |
波鸿 Bochum |
卡尔斯鲁厄 Karlsruhe |
克雷费尔德 Krefeld |
威斯巴登 Wiesbaden |
德累斯顿 Dresden |
莱比锡 Leipzig |
科隆 Köln |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Frankfurt am Main |
纽伦堡 Nürnberg |
杜塞尔多夫 Düsseldorf |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日耳曼人”这一术语具有广泛的含义。在罗马人眼中,它主要指莱茵河以东的居民。这些部落规模较小,常居住在山区的有城堡的小镇中,从事金属加工和采矿。他们未掌握文字,崇拜多种神祇,而这些神并不为罗马人所接受。他们并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民族,缺乏统一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世纪时期,罗马的遗产由他们的后代——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继承,他们以(天主教定义下的)基督教守护者的身份声称对王位的继承合法。
神圣罗马帝国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结构,是由众多名义上独立的小国组成的联邦。其中包括了几个大公国(如巴伐利亚、奥地利、布伦瑞克)、若干神权国家、小郡和自由城市(例如科隆、不来梅、汉堡)。多数国家都有固定数量的选举人,负责提名皇帝候选人。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居民被统称为“日耳曼人”,因为他们讲的是该地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帝国的版图还延伸到其他领域,包括今天的荷兰、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斯洛文尼亚、瑞士以及意大利部分地区。
在中世纪晚期,哈布斯堡王朝主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局。他们所实行的统治制度并不是绝对君主制;皇帝的权力被下属的贵族和诸侯议会所制约。
在十六世纪,路德宗的教义开始得到广泛传播。虽然年纪较大的统治者们仍旧坚持天主教信仰,但自由城市开始倾向于接受这一新兴宗教。随着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宗教的多样性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负。其他欧洲强国开始认为,将神圣罗马帝国转变为一个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较为被动和弱小的国家,是解决宗教分歧问题的一个途径。
普鲁士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部分领土位于帝国边界之外,这让勃兰登堡的选侯(现代柏林所在地)同时也成为了普鲁士的国王。他维持了一支常备军,目的是保卫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因此,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开始了对统治权的争夺,试图在帝国边界之外夺取土地,并在这些区域建立各自的军事力量。
普鲁士形成的背景主要涉及两个因素。首先,条顿骑士团——一支十字军组织,在中世纪期间获得了波罗的海地区的土地,并逐步扩张至神圣罗马帝国之外的波兰地区。其次,汉萨同盟——一个由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组成的贸易联盟,最终征服了条顿骑士团并建立了普鲁士公国。在汉萨同盟的领导下,之前分散的普鲁士地区被统一起来。
到1740年,普鲁士的领土一半位于神圣罗马帝国之内,另一半则横亘于帝国边界之外。然而,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对抗格局依旧明显。由此,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对奥地利发起了战争,不仅夺取了其领土,还将普鲁士打造成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虽然普鲁士在拿破仑手中曾短暂败下阵来,但进入十九世纪,普鲁士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在那个时代的社会革命浪潮中,普鲁士在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治理下,转变为一个强权且具侵略性的权威主义国家。随着德国统一浪潮的来袭;1866年,普鲁士再度与奥地利争夺霸权。到了1870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被封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在其后期,德意志-普鲁士帝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军国主义特征。正如俾斯麦所阐述,这个帝国是在“铁与血”的基础上建立的。俾斯麦既致力于避免帝国被法俄联盟等势力包围,又努力维持其在中欧的领导地位。鉴于普鲁士帝国在海外缺乏重要的殖民地——仅在坦桑尼亚、新几内亚和安哥拉等地拥有较小的殖民地,俾斯麦将焦点集中于国内,旨在打造一个工业化、军事化、威权化的帝国,使之成为欧洲的核心力量。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君主制的结束,普鲁士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尽管从名义上讲,这个国家自1870年以来就已经不存在了。普鲁士因其工业主义、军事实力、威权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对技术的积极采纳而著称。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尽管其影响并非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个具有侵略性、现代化倾向和好战性的中欧大国在1930年代成为了全球的梦魇。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鲁士崛起的关键正是技术和革新。
主题曲[回到顶部]
普鲁士主题曲原曲名为“泽米娜母亲,鲜花的唤醒者”(Zeminnika Kweitākedi),是为古代异教普鲁士时代的古普鲁士民歌,泽米娜(Žemyna)为古代波罗的海东部大地女神和母亲神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