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杜夫的头盔   该发现物的线索在伦敦图书馆,在线索中萨杜夫被描述为一个制服了半人半鬼的怪物格连迪尔和龙的英雄。此人应该出自英国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该书约成于8世纪,现存手抄本约成于10世纪末。史诗全长3182行,用古英语写成,是古英语诗歌中最长、最完整的作品,同时也是继古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记录得最早的一部以本民族语言写成的史诗作品。作品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贝奥武甫帮助丹麦王赫罗斯加战胜半人半兽怪物Grendel(格连迪尔)及其母亲的故事。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老年贝奥武甫在统治耶阿特族50年后,遇到一条怪龙骚扰民间。他决定为民除害,便带领了11名武士前去与怪龙厮杀。在厮杀的过程中,他的剑断了,还受了伤,最后在一个名叫威耶拉夫的武士的帮助下将怪龙杀死,而贝奥武甫自己也因伤势过重而死。他的陵墓,成为航海者的灯塔。
图为该史诗所述年代使用的头盔,上面有一层金粉作为装饰。
约翰王的酒杯   约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亨利二世第四子,长兄和三兄早亡。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所以被称为无地王(Lackland)。他在任内被迫签署保障贵族及骑士,以及保护公民与自由民利益的自由大宪章,但是却无意遵守,不过罗马教廷却支持他,宣布大宪章无效,随后内战爆发,约翰在内战中死去,由其子亨利三世继位。
在约翰王快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的财宝不幸在位于东盎格鲁的沃什湾(Wash)沼泽地中沉没,他也由此被戏称为“在沃什湾丢了衣服的国王”。据说,他王冠上的珠宝亦在其中,但几百年过去了,当地人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
图中所示的酒杯被认为是约翰王失落的财宝中的一件,银质镀金,有珐琅装饰,现收藏于英国金斯林(King's Lynn)市政厅。
阿葛曼侬的面具   阿葛曼侬即阿伽门农,希腊文意为"坚定不移", 希腊最尊贵的英雄(超人)之一。 阿特柔斯之子,特洛伊战争即是因为他的弟弟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被帕里斯拐走而引起,在战争中,他也成为希腊联军的统帅。战争胜利后,他顺利回到家乡,然而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因为在希腊联军出征时得罪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阿伽门农以长女献祭而怀恨在心,便与情人埃吉斯托斯一起谋害了他。关于他的事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有详细记载。
此物是在迈锡尼坟墓中发现的一个葬礼用的黄金面具。迈锡尼和梯林斯的考古遗址,位于伯罗奔尼撒东北部。它被称之为阿伽门农的面具的金制死人面具。它提示我们该坟墓可能是一个国王陵墓,传说是特洛伊战役中希腊军队统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陵墓。
图唐卡门的面具   图唐卡门也即图坦卡门(Tutankhamun),他的统治期间是在三千三百年前左右,据信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任统治者,大概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法老的宝座,可惜好景不长,差不多18岁的时候就死去了,死因至今不明。现代科学家在对他的木乃伊做过检测之后,也只能给出两个大致的可能,一是自然死亡,二是中毒身亡。
1922年,图坦卡门的墓穴被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和卡尔纳冯伯爵(Lord Carnarvon)发现,但在他们之前,古代的盗墓者已经光顾过这里两次。卡特推测,图坦卡门坟墓里的珠宝大约有60%早就被偷走了。之后卡特花了大约五年的时间来挖掘图坦卡门的坟墓,花了八年时间清理他,以及花了将近十年为坟墓里发现的约5000件左右的陪葬品编目。不过在他有生之年,他从未把这些惊人发现与整理结果印制发行。
图坦卡门的木乃伊由三个人形棺与三个外廓层层保护,每一个的大小恰好卡进另一个,手工相当精细。最内一层的人形棺由22K金打造,重110.9公斤,依当前市价来算大约是150万美金。 最外一层的外廓大到可以当中型汽车的车库。图为图坦卡门著名的黄金面具,大约重10.23公斤。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于1799年被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军官在一个叫罗塞塔的小村发现,该石碑为黑色玄武岩,由三种文字书写同样的内容。最上面的一部分有14行,是象形文字;中间的部分有32行,是用通俗体文字刻写的;石碑最下的部分有54行,是用希腊文写的,这是因为当时埃及处在希腊的统治下。
埃及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登上国王宝座后不久,便取消了僧侣们欠交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给僧侣们带来了一系列好处,所以很快赢得了僧侣们的敬仰。于是,孟斐斯城的僧侣们于公元前196年给这位法老写了一封感激信,这也就是罗塞塔石碑上的碑文。
在石碑发现之初,最下面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中间的通俗体文字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最上面的象形文字却一直得不到突破。在21年之后,法国学者商博良(Champollion)终于破译了象形文字,使得埃及古文化研究有了巨大的进步。
1801年,拿破仑大军被英军打败,英方之后与法国签订协议获得了石碑的所有权,并于次年运返英国,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
埃及护身符   这个护身符名为Ankh,也称T形十字章。在古埃及符号和象形文字中,T形十字章是生命的象征。形如一个头部呈结环状的十字架,通常认为它代表凉鞋或者男根。考虑到在埃及穿凉鞋的重要性,大多埃及古物学者都认为应该是前者,因为在埃及光脚板是很容易被蝎子蜇到造成生命危险的。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T形十字章实际上是代表了女性的生殖器官。
在古埃及神庙中,T形十字章图案的“繁衍”意义,与法老联系紧密。古埃及图绘中一些太阳光线的尾部均是T形十字章的符号,直指向阿克亨阿腾法老和他的妻子娜弗缇缇的鼻子。这献给高贵的鼻孔的祭物被称为“生命的呼吸”。
古埃及人相信这个符号有着神秘的能量,能够赐予生命一些东西。而不同的符号被认为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神圣力量的。出于这个标记自然与内在的力量,T形十字章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魔力图标,作为护身符广泛使用。当给T形十字章涂上颜色后,佑护的力量会聚合到佩带者身上。红色T形十字章指示生命和再生,兰色T形十字章象征多产,绿色T形十字章与身体康复有关,白色的则用来反映宗教仪式的纯洁,所以在典礼中常常用到,而黑色T形十字章就预示了起死回生。
现在T形十字章在埃及基督徒的教堂中仍很常见,他们把它称为“结头手柄”(Crux Ansata)。
萨尔贡的头像   萨尔贡(Sargon)于公元前24世纪出生于两河流域的基什城邦,是闪米特人的私生子,其母亲地位低下。萨尔贡一出世,就被其母亲抛弃在河边,由一个汲水工捡到,并抚养成人。萨尔贡年青时做过园丁,之后被推荐给基什城邦的国王,成为其臣僚。后来萨尔贡乘基什在战争中失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的时机,于公元前2371年篡夺了基什的王位。
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各城邦已经进入列国争霸的时代,其中南方的温玛城邦在国王卢伽尔·扎吉西的带领下初步统一了两河流域。就在其与另一个大国拉格什激战的关头,萨尔贡趁机起兵,打败了温玛的军队,俘虏了卢伽尔·扎吉西并将他作为祭品献给了恩利尔神。之后,萨尔贡率领大军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腹地,经多年征战,先后征服了乌尔、乌鲁克、拉格什等城邦,直抵波斯湾,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
萨尔贡在基什附近修建了阿卡德城,作为其首都。从此,萨尔贡建立的帝国被称为阿卡德帝国,萨尔贡这一支闪米特人被称为阿卡德人。萨尔贡在阿卡德帝国建立后,继续对外军事扩张,向东进攻埃兰,向西征服了今叙利亚和土耳其东部地区,有可能曾抵达地中海。他自称“天下四方之王”,又称为沙鲁金(Sarrukin,“正义之王”)。萨尔贡大约死于公元前2316年,史称萨尔贡一世。
乌尔的黄金发簪   乌尔(Ur)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座古城。当时它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注入波斯湾的入海口,今天它的遗址位于伊拉克的内地,巴格达以南纳西里耶附近,幼发拉底河的南部。
公元前27世纪乌尔开始繁荣,最后乌尔的国王成为苏美尔的统治者,这个王朝被称为第一王朝,后来被萨尔贡所灭。以后这段时间里的事件不是十分清楚。今天所知的仅仅是当时还有过一个第二王朝。公元前2112年乌尔南模建立第三王朝,并修建了包括发现物宗教类中提到的月神圣塔在内的许多庙宇。前1950年埃兰人消灭了第三王朝,后来巴比伦人占领了乌尔。前550年左右乌尔的人口开始减少,原因可能是因为河流改道造成的干旱以及波斯湾被泥沙的淤积。到前500年乌尔已经无人居住了。
图中所示的黄金发簪是第一王朝普阿比(Puabi)女王的随葬品,该头饰制作在一具厚厚的假发上,由三层排列着天青石和光玉髓的花环装饰着女王的额头,最底下的一层花环挂着几只金圈,其中的一只还坠着几片金制的山毛榉叶,最上面的一层则连着几片金制的柳叶和花朵。假发顶上插着一把五齿梳子,也镶嵌着金花和天青石等装饰物。在女王的太阳穴两侧分别装饰着螺旋金丝,耳轮坠着半月形大金耳环。此文物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银酒杯   该发现物与历史类的波斯波利斯同源,此城是伊朗古波斯帝国阿基梅尼德王朝时期的宫城,位于伊朗西南部法尔斯设拉子东北42公里的塔赫特贾姆希德。宫城始建于公元前518年,前330年为亚历山大焚毁后即被废弃。
酒杯的下部游戏中称为翼狮,实为格里芬(Griffin)的变种,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它就已经出现于两河流域,并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格里芬的最初形态为鸟首狮身,后演变为翼狮形态,此类开始无角,加角是波斯、中亚、南西伯利亚和阿尔泰艺术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仿野山羊角,一种是尖角,一种是末端上卷。另有一类演变为翼羊形态。
图中所示银酒杯为公元前5至4世纪的作品,格里芬的胸部有开关,可以控制杯中酒液的流通。酒杯上有镀金装饰。该文物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银水壶   该发现物为波斯萨珊王朝(Sasanian Dynasty)的作品。王朝的始祖萨珊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3世纪初其子帕佩克据法尔斯自立为王。224年帕佩克之子阿尔达希尔一世(224~241在位)推翻帕提亚帝国,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称诸王之王。他进而占领原帕提亚帝国的广大地区,建立中央集权的萨珊帝国。后来由于对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在629年和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帝国终于崩溃,末代国王雅兹底格德三世于651年在木鹿被一个磨坊主杀死。
1983年,在我国宁夏固原发掘了北周时期地方官李贤夫妇的墓葬,在随葬品中发现了这件鎏金银壶,壶高37厘米,瓶嘴是鸭嘴状的,长颈,圆腹,高足,足下呈喇叭状,圈足边缘饰一周联珠纹。单鋬,鋬上有一胡人头像,深目高鼻,八字短胡,短发向后梳理,是西域“胡人”的典型形象。口上有敞流。更具特色的是,器腹部錾雕有三对浮雕人像,均男女相对,似在向对方表露爱意。皆深目高鼻,头发鬈曲,袒胸露腹,有的干脆全身裸露,每人均戴披肩。有专家认为这是希腊神话中的“金苹果”故事。
该文物为国宝级,目前全球已发现的萨珊系统同类文物仅有两件,另一件收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
湿婆神像   湿婆(Shiva)为印度教毁灭之神,与创造神梵天、调和神毗湿奴并称印度教三大主神。湿婆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
湿婆同时也是舞蹈之神,直到今天,印度人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舞蹈象征着湿婆的荣耀和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个时代结束时,他通过跳坦达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合并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态的湿婆被称为Nataraja,是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湿婆像中最多的一种。
图中所示的湿婆神像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
黄金象   泰国古代有一王国名为罗斛国,其国王乌通王(拉玛蒂菩提)于1350年率众迁都阿瑜陀耶(Ayutthaya,今曼谷北,意为不可战胜之城),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当地华侨习惯称阿瑜陀耶城为大城,故又称大城王朝。1438年灭素可泰王朝。从1538年起泰缅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1569年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陷,泰国沦为缅甸属国达15年之久。1767年4月7日缅王孟驳的军队攻陷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遂告结束。
1424年,因他拉恰提洛王(King Intharachathirat)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在父亲死后争着继承王位,结果是同归于尽。第三个儿子召善菩雅(Chao Sam Phraya)接掌王位,并修建了拉查布拉那寺(Wat Ratchaburana)为父亲和兄弟安放骨灰,另外还在里面存放了一些王室的珍宝。
1957年,泰国政府与联合国在此寺合作发掘出了一批宝物,其中就包括图中所示的黄金象。这件工艺品由纯金打造而成,上面镶嵌了大量的珠宝,并有花形与火焰形的装饰图案,显示了当时泰国高超的黄金加工水准。此文物现存于泰国召善菩雅国家博物馆。
转经轮   转经轮是我国川藏地区常见的一种宗教器具。该地区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过去长久的岁月里许多少数民族同胞都不识字。但作为宗教信徒,念经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宗教活动,于是转经轮就诞生了。
转经轮就是在一个空心的圆柱体中放入已写好的经文,每转动它一周,就相当于诵读经文一次,一般还要同时绕寺庙走动。转经轮有大小、质地的不同,在西藏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手持的小型转经轮,而在当地的寺庙里转经轮也是经常可以见到。近年各大宗教“与时俱进”,转经轮也出现了电动型的。
要注意的是,转经轮的转动方向是有严格限制的,藏传佛教(黄教)为顺时针旋转,而同处川藏地区的苯波教(黑教)则是逆时针旋转,绕寺庙走动的方向与转经轮转动方向相同。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玉衣”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按死者身份分别选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1968年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该玉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工匠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头部由头罩、脸盖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组成,下身由左右裤筒及左右足套组成,皆能分开。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四羊方尊   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3000年,青铜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的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名贵的器物。一般认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这时的铜器除了简单的工具、兵器外已能铸造器型较复杂的容器,但无铭文记载。直到商代晚期(史学界也称殷墟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是青铜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1938年在湖南省宁乡县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代表作,边口长52.4厘米,通高58.3厘米,重34.5公斤,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此尊方口,大沿,长顶,高圈足。口沿下饰蕉叶纹,下为蘧纹带。自肩至足四隅为四羊,各露前半身,形象逼真。肩上有隆起龙纹,龙首在羊首间,圈足在羊蹄间饰倒蘧纹。通体有八道扉棱。此尊花纹极其精细。羊首、龙首均突出,羊角向内卷曲,据研究是用铸法制造,堪称商代青铜工艺的绝艺。该文物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景泰蓝   景泰蓝,学名“掏丝珐琅”,是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大约在中国的元朝时,掏丝珐琅就由传教士自中亚传入。中国人吸收了这种珐琅器的制造技术,并几经改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特有的一项工艺技术。明朝景泰年间,这种珐琅的制造盛极一时,制品多,也最精美,当时的成品常以一种特有的蓝色为基调,“景泰蓝”因而得名。
珐琅是用铅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泽物质,它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属,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珐琅,也就是珐琅彩。熔制成的珐琅冷却后,变成固体,在填用之前,再磨成细粉,掺水调和。
图中所示的八狮纹三环尊是明中期作品,高28.7cm,口径21.4cm,足距15.6cm。尊圆形,撇口,长颈,丰肩,肩部饰3只铜镀金兽首衔环耳,底置3个铜镀金辟邪形足。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颈部和腹部共饰掐丝八狮戏球纹及杂宝纹。底中心镌阳文楷书“景泰年制”四字款。该文物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地动仪   汉代科学家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制成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报告地震的仪器。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像一个卵形的酒樽,直径有8尺。仪体外铸有“山龟鸟兽”,象征地上的山峦和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体外八方刻有八卦篆文,表示八方之气。体外附有八条龙,龙首各朝八方,象征阳;八只蟾蜍抬首张口居龙首之下,象征阴。由此构成了阴阳、上下、动静的辩证关系。仪体内有一根高且细的铜柱,称为“都柱”。都柱在仪体内居于顶天立地的位置,是按古代天柱之说设计的。都柱旁有八组滑道,滑道通过杠杆连接龙头,龙头嘴内含有铜球。地震时,倾斜的都柱倒向地震方向的滑道,倒到尽头推动杠杆,通过杠杆作用引发一个像擎机一样的牙机,龙首打开,铜球落入下面的蟾蜍口中,发出“当”的一声响。司仪之人根据落球的方位,便可报告地震发生的方向。
地动仪制成不久便测出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二月初三在陇西发生的地震,可见仪器灵敏度相当高。但由于当时朝堂上谶讳迷信势力很盛,张衡的这一重要发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候风地动仪也没有被保存下来。图为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外形图。
白琉璃碗   玻璃制造术的发源地在中东。约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当地人在湖边沙滩上生火。在高温作用下,因湖水长期蒸发而沉淀的苏打与砂粒中的硅结合,形成了一粒一粒的小玻璃珠。有人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于是就发明了用砂和苏打制取玻璃的技术。
在汉代通西域之后,各种异国产品经丝绸之路纷至而来,其中,就有东罗马、波斯生产的玻璃器,当时叫做“琉璃”。除此之外,有一部分琉璃器还飘洋过海到了日本。
日本皇室有一个特殊的宝库,位于日本南都奈良市东大寺的西北方向,即正仓院。正仓院的宝物中有一只白琉璃碗(雕花玻璃),后来又从安闲天皇的陪葬幕中出土了一只,因而在日本共有两只这样的雕花玻璃碗。该玻璃碗是公元四至六世纪的作品,其外壁磨饰出纵横排列有序的圆形凹面纹样,这是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风格。
地母神像   1921年至1922年间,一些欧洲的考古学家与印度的考古学家一起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沿岸)先后发现了两个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遗址,把它们定名为哈拉巴(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它们之间相距三百五十英里。这两座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城市,是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它们揭示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公元前一千八百年)之前,在印度河流域曾经存在着非常绚烂的古代文明。但这两个城市是如何毁灭的,至今没有定论。
其中,在哈拉巴民居中挖掘出了无数的女神像,最早的女神雕像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制成的。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当时在印度河流域生存的这个定居的农业社会属于发达的母系文明。
图中所示的地母神像为陶制品,部份已破损,珠型和带状的贴花饰物,形式上皆为相当细致的图样。身体造型结构简单,塑型为正面站姿,头饰中央为扇形,两侧向外展开,制作精细,这些元素皆强化了造形设计的艺术表现。坠链,胸脯和臀带则呼应头饰上的装饰元素。有专家认为,其头饰为女性性器官的象征,体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
 
邪马台国金印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记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倭奴王(即邪马台国)卑弥呼遣使者难升米、都市牛利,由朝鲜半岛上的带方郡地方官带领,来到魏都洛阳,献有男女生口(奴隶)和班布,魏明帝非常高兴,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赐以金印紫绶, 并封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都市牛利为“率善校尉”赐以银印。赐给绛地交龙锦五匹、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作为对卑弥呼贡品的答礼。此枚金印至今没有发现,但宋《宣和集古印使》有所拓印样,并收在日本的《好古日录》中。
图中所示金印为东汉光武帝所赐,《后汉书·倭传》载:“光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1784年,在日本九州岛北部志贺岛叶崎的地方(现属福冈县),一个叫甚兵卫的农民,早晨下地修水渠时,偶然发现一个石室中间藏着一个金属块,后被藩主黑田齐隆用50两白银买去。黑田也不知其来历,后经专家考证才知它的显赫身世。金印非常精美,2.8厘米见方,高2.2厘米,重108克,蛇形纽,鳞状鱼子纹,阴文篆书“汉委奴国王”(“委”、“倭”当时通用)。经鉴定,金印含印量高达95.1%。现在日本政府把这方金印作为国宝保存在福岗市立美术馆中。
 
太阳的石碑   传说,1479年,当时的阿兹特克王阿夏亚卡特尔命令他的臣民从山上取下一块巨大的玄武石。随后命令工匠把它凿成圆盘,并在表面雕刻上阿兹特克历,这块巨石也被后人称为“太阳石”(sunstone)。不幸的是,1521年,西班牙入侵墨西哥,给太阳石带来了一场劫难。西班牙人控制了特诺奇提特兰城后,拆毁了原来的阿兹特克神庙,并在原址上用神庙的砖石修建了大教堂,希望借此摧毁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后来在1569年,西班牙教士将太阳石埋进土中。
1790年,在实施中心广场平整地面的工程中,人们再次挖掘出太阳石。但在接下去的100年里,太阳石没有得到重视,它被遗弃在教堂南面,日晒雨淋。直到1885年,太阳石才被墨西哥政府收藏,逃脱悲惨的命运。
太阳石上的阿兹特克历记录了太阳、月亮和金星的轨迹,包含了两部历法。第一部是太阳历,用于指导农耕。太阳历每年有18个月,每月20天,再加上年末休息的5天,正好是365天,其精确程度比伽利略历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二部神历则规定每年有13个月,每月20天,一年共有260天。两部历法合在一起计算,每52年重合一次。用这种方式纪年,可以精确地推算到远古,令人叹为观止。
 
水晶头盖骨   这个是1927年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玛雅神庙中发现的水晶头颅,用水晶雕成,高12.7厘米,重5.2公斤,大小如同真人头,是依照一个女人的头颅雕成的,据玛雅古代传说,这个水晶头颅具有神奇的力量,是玛雅神庙中求神占卜的重要用具,至今一千多年历史,专家们研究过头颅的表面及其内部结构后,肯定其历史非常悠久,确是玛雅时代遗留的文物。
但令研究者们困惑的却是:这颗水晶人头雕刻得非常逼真。不仅外观,而且内部结构都与人的颅骨骨骼构造完全相符。而且工艺水平极高,隐藏在基底的棱镜和眼窝里用手工琢磨的透镜片组合在一起,发现眩目的亮光。我们知道,近代光学产生于十七世纪,而人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骨骼结构更是十八世纪解剖学兴起以后的事,这个水晶头颅却是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成的。
还有,水晶即石英晶体,它的硬度非常高,仅次于钻石(即金钢石)和刚玉,用铜、铁或石制工具,都无法加工它。即使是现代人,要雕琢这样的水晶制品,也只能使用金钢石等现代工具。而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还不懂得炼铁,他们又是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加工这个水晶头颅的呢?
 
西佩特提克神的面具   该发现物在游戏中的介绍是:墨西哥北部美西卡人制作的黄金面具,是埃尔德雷德(其布恰王国)的宝物。应该指出的是,这个说法是有错误的。美西卡又称墨西卡(Mexica),是奇奇梅卡族的一支,也是阿兹特克人的祖先。而埃尔德雷德(El Dorado)和其布恰(Chibcha)是今哥伦比亚境内的另一个印第安文明,也是美洲除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之外的第四个文明源头,关于它最有名的就是黄金国的传说,埃尔德雷德即黄金人之意。
西佩特提克(Xipe Totec)是阿兹特克人崇拜的春神和种植之神,然而对他的祭祀却是相当残忍的,作为祭品的牺牲者要被全身剥皮,然后主持仪式的祭司会穿上这件人皮再剥掉,这一过程象征着种子萌发时脱开其外壳的现象。
这个黄金面具不到三英寸高,据研究是用失蜡法制作的,头戴加穗的王冠,鼻子、耳朵和嘴唇都有装饰物,其加工的细节令人惊异。
 
翡翠面具   在墨西哥东南的恰帕斯州首府梅里达西北约480公里处,有着一处玛雅文明遗址,这就是帕伦克(Palenque)古城。帕伦克古城遗址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公元600~700年,帕伦克古城发展到到了最高峰,但到了9世纪的时候,不知为何该城被废弃了,直到1764年才由一位西班牙神父重新发现。
1952年,墨西哥考古学家鲁兹在帕伦克古城中的神庙里,发现了帕卡尔(Pakal)国王的墓室,翡翠面具便是当时覆盖在国王骨骸脸部的随葬品。据考证,帕卡尔是从公元615年到公元683年帕伦克的统治者。
这个翡翠面具是200多块青玉编织而成的,看上去像马赛克拼图。该面具手工细腻,栩栩如生,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是由贝壳制成,瞳孔和虹膜用黑矅石(一种火山岩)制成,整个面具简洁而庄重。面具口中含的是护身符,象征着国王的神化。此文物现存于墨西哥国家人文博物馆。
 
西康的黄金大面具   西康(Sican)文化,是在8世纪莫奇卡(Mochica)文明衰落之后开始兴盛起来的,它大概位于今天秘鲁北部蓝巴耶克(Lambayeque)附近。西康文化大概在10世纪的时候达到顶峰,但由于长年与莫奇卡和南部的奇穆王国作战,国力渐渐衰退,到1350年左右被奇穆王国所灭,而奇穆王国后来也被印加帝国灭亡,此是后话。
1978年,日本考古学家Izumi Shimida在太平洋与安第斯山脉间一个叫La Leche的村落里发现了这个文明的存在,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不过他同时也发现,在他到来之前,数以千计的财宝已经被劫掠者取走了。
图中所示的黄金面具是在一座名为Huaca Loro的神庙里发现的,据推测应该是当时一位酋长的物品,现存于秘鲁西康文化国家博物馆。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