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尼莫修道院   1502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用来自印度的黄金,在里斯本太加斯河岸建造了一座庞大而豪华的修道院:杰罗尼莫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应该是为一个叫做圣耶罗米[S. Jerónimo]的教团兴建的)。这座修道院的完工标志着新的建筑式样的出现。这种建筑风格的装饰以海洋为主题,窗户周围和廊柱上雕刻着海浪、贝壳、远航的船只、航海仪器、远方奇异的海洋生物和植物等等。因为这种建筑风格始于曼努埃尔统治时期,所以被称为“曼努埃尔风格”(estilo manuelino)。今天这座修道院里面安放着四个人的遗体: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撰写史诗歌颂葡萄牙人远航事业的葡萄牙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Luís de Camões);十九世纪葡萄牙作家、史学家亚历山大·艾尔库拉诺(Alexandre Herculano);以及二十世纪葡萄牙文坛上最伟大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
该修道院已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圣雅哥大教堂   圣雅哥,又译为圣雅各、圣雅各布等。这座位于西班牙西北的教堂(CATEDRAL DE SANTIAGO),是始建于9世纪末期的阿斯图利亚斯风格,但建成后不久就遭到了毁坏。其后,在圣地亚哥-- 德孔波斯特拉的"朝圣之路"形成之后,从法国传来了罗马内斯库的建筑风格,由高级神职人员于1071年到1152年期间在这里主持修建了西班牙国内最高的罗马内斯库风格教堂,加上后来多次改建和扩建,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规模。从巴洛克风格的奥布拉多伊罗正门进到大教堂的里面以后,可以看到三个拱门,这就是光荣之门。在中间的大石柱上部,圣雅各布的雕像左手拿着一根手杖,右手拿着一本书卷迎接着从世界各地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的朝圣者们。在这根石柱的下部,有一处五个手指的白色印记。这据说,是来这里朝圣的人们到达大教堂以后都要手扶石柱向圣雅各布祈祷,久而久之就留下了这个印记;而在这个印记上,也就是凝聚了朝圣者对神灵的敬畏之情。教堂内部正面的建于17世纪时期的祭坛中央,供奉着圣雅各布的雕像。雕像的周围还有许多装饰性的雕刻,愈发显得金碧辉煌。祭坛右手方向的门,叫作银器工艺之门,上面雕刻着基督受难的图案。在大门前面的有着4匹骏马雕像喷泉的广场叫做银器工艺广场。这些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这里以前是一个银器工匠们集中开办加工作坊的地方。
 
希拉鲁达塔   公元711年至1248年间,摩尔人长期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并在安达鲁西亚和塞维利亚留下足迹,至今仍可发现大量的伊斯兰文化遗迹。其中,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就是于1401至1511年间在清真寺的基础上兴建的,是世界最大型的哥德式教堂。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即安葬于此,这里也是哥伦布及其他美洲大陆探险者的地图、手稿文献及印弟安人资料的档案馆。
希拉鲁达塔,又称希拉达塔(La Giralda),是一座摩德哈尔地钟塔,也是大教堂的一部分。她虽然与大教堂的风格略有差异,但精致的灰泥浮雕与设计,可说是塞维亚的一座美丽地标。她原是建于1198年的伊斯兰教钟塔,在14世纪时天主教取回失土后将钟塔的圆顶改为教堂式的尖塔,到了1568年时顶部又被添加具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塔高约98公尺,顶端有一手持君士坦丁旗子的女人雕像,你可以自教堂内部登上钟塔观赏塞维亚的市景。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查特里斯大教堂   查特里斯大教堂,即鲁昂圣母院(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à Rouen),是法国哥特式建筑艺术的颠峰作品之一。鲁昂圣母院始建于12世纪, 在1200年遭受到一场大火的摧毁之后, 于13世纪重建。15世纪时期, 在工头纪尧姆—蓬提夫 (Guillaume Pontifs) 的带领下, 圣母院的整体建筑得以装饰美化, 后来, 圣母院建筑的最终完工是由罗兰—勒鲁 (Roland Leroux)(v.1465- v.1527) 在16世纪完成的。19世纪时, 鲁昂圣母院安装上了铸铁的尖顶。在1940和1944年间, 圣母院受到了很大的损坏, 成为了人们祭祀祷告的地方, 但是, 重新修复这里的工程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遍布教堂外墙的花纹及雕像非常美丽动人,特别是正面中央大门右侧的四尊立像,更是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的杰作。此外,仍然是正面部门的作品《微笑的天使》、《玛利亚的侍从》、《圣约瑟夫》等,也全都是优秀作品。由于建筑的平面图是经过严格计算过的,所以,达到了近乎完美无瑕的左右对称。在教堂的一角,有一座背后竖有军旗的圣女贞德塑像,这是为了纪念1431年殉国的女英雄,她曾经在这里参加了查理七世的加冕仪式。著名画家莫奈曾以此教堂为题材创作了同名的名画。
 
圣马坦教堂   该教堂(Basilique St Martin)位于法国的图尔,在罗马人入侵之前,这里由高卢部落居住。3世纪起受主教管辖,但在4世纪图尔的圣马丁任主教之前,基督教团体的规模不大。圣马丁原本是军人,后来成为修道士。他满怀慈爱怜悯,每当有赤身露体的人经过时,他就将自己所穿的外套分给他一半。据说深夜的梦中,他看到耶稣穿着他的另一半外套。他还多方旅行,特别向农村人民尽心尽意地传福音。因着他献身式的宣教,五世纪法兰克国王克洛维(Clovis)受洗,当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同时,曾被认为是野蛮的法兰克王国渐渐地兴旺起来。大约在397年左右,这位图尔主教在小镇Cande-Saint-Martin去世,当地人想把圣人就地埋葬,但图尔的修道士们摸黑把遗体运回了图尔。
5世纪末,在圣马丁的墓地上建起一座雄伟的巴西利卡,数百年来它一直是朝圣者向往之地。自814年查理曼大帝死去之后,维京人侵入法国进行掠夺,曾将这座教堂烧毁,现在所看到的教堂是后人重建的。
 
圣施尔南教堂   圣-塞尔南大教堂(Basilique St-Sernin)是法国南部地区最著名, 最漂亮的罗马式大教堂,也是法国保存圣物最丰富的教堂,位于图卢兹。在四世纪末时,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教堂来存放圣人塞尔南(Sernin)的遗体。查理大帝(Charlemagne)在这个教堂存放了很多圣物之后,欧洲的朝圣者们便从各个地方来到这里朝拜。当时这里也是朝觐者们去往的St-Jacques-de-Compostelle中途的一站。拿破仑曾经为它做过一个至今仍然有广泛影响的广告:“这个圣塞尔南教堂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值得到图卢兹来。”
现在的大教堂的建立就是要满足大量人群的需要。大教堂在1080年开始动工,主要用红砖砌成长达115米,堂内高21米,在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完工。它的全部修建开始于1860年,由Viollet-le-duc主持,这次修建表现了他的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最近的一次动工的目的是要恢复大教堂在1860年以前的屋顶的模样:大屋顶又重新使用耳堂和大殿的大堂十字横档。它现已被视为图卢兹的标志性建筑。
 
米兰大教堂   雄踞在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Church of Duomo)亦称圣母降生教堂,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规模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内部非常地宽广,至身于着幽暗而庄严的空间中简直快忘了自己是在一大商业都市的中心。教堂内外共有人物雕像3159尊,其中2245尊是外侧雕刻;有96个巨大的妖魔和怪兽形的排水口;顶上有135个尖塔,中央塔顶圣母玛丽亚镀金雕像,高4.2米,重700多公斤,由3900多片黄金包成。教堂共有五扇铜门,于1906至1965年间分别完成。
大厅内供奉着十五世纪时米兰大主教的遗体,头部是白银筑就,躯体是主教真身。教堂屋顶有一小孔,正午时分,阳光正射在地板南北向的金属条上,古人以此计时,称为"太阳钟"。教堂前的广场建于1862年。中央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广场右侧黄色建筑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王宫,1778年建成,现在已辟为当代艺术博物馆。
 
圣玛丽亚·菲奥列大教堂   圣玛丽亚·菲奥列大教堂(Santo Maria del Fiore)又名圣玛丽亚鲜花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496年才最后完工。
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圆顶内部原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来瓦萨里和祖卡里(1572~1579)在里面画了壁画。屋顶灯亭也是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连灯亭在内,教堂总高为107米。圆顶内有螺旋形阶梯直通穹顶,可鸟瞰全市风光。圆顶内还陈列了米开朗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和约2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末日的审判》。
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十五世纪的曼多尔拉门,南面是十四世纪的卡诺尼奇门。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长153米,宽38米,可同时容纳一万人,是世界第四大教堂。
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三个世纪后才于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Campanile di Pisa)是比萨主教堂的钟楼,该教堂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比萨斜塔离大教堂20多米,外观呈圆柱形,是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在塔基上用拉丁文刻的始建年为1174年,于1350年竣工;但实际上比萨古时所使用的历法比公历早一年,所以比萨斜塔的始建年为1173年。据说比萨斜塔是用比萨舰队运来的六艘战利品建成的。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
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重约1.4万吨。斜塔共有八层,除底层和顶层有所不同外,其余六层结构完全一样。斜塔底层有15根圆柱,中间六层各有31根圆柱,顶层12根。沿石柱有宽4米的环行走道。斜塔每层都有拱门,总共有213个,斜塔底层墙壁上刻有浮雕,顶层有钟亭。塔内有螺旋台阶294级,供游人登塔,远眺全城风光。
由于斜塔倾斜得愈来愈严重,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2001年重新开放,并确保未来250至300年都不会有倒塌的危机。
伽利略那个著名的重力实验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圣玛丽亚·马修雷教堂   圣玛丽亚·马修雷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又称马杰奥尔圣母教堂,是献给圣母的第一座教堂,也为罗马四大宗座教堂之一。相传4世纪时,圣母曾托梦给教皇,希望在下雪的地方为她修建一座教堂,没有想到在炎热的8月一场神奇的大雪降在埃斯奎利诺山丘,教堂因此而得名。现在的教堂建于5世纪,经过无数次改建融合了各个时代的风格。教堂内部的36根圆柱来自古罗马神殿,中间的祭坛上有5世纪的镶嵌画,祭坛后面是天花板上是金碧辉煌的13世纪“ 圣母加冕”镶嵌画,左右两侧是16、17世纪时的礼拜堂,教堂展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
马杰奥尔圣母教堂呈现两个立面:第一带拱廊,可看到西班牙国王费利波四世(Filippo Ⅳ)的塑像;十八世纪的费·夫嘎(F·Fuga)敞廊;阿·卢苏迪(A·Rusuti)十三世纪的马赛克画。第二个是三个建筑师的作品:夫·伯兹奥(F·Ponzio);茨·拉依那尔迪(C·Rainaldi);迪·芬塔那(D·Fontana)。内部是巴洛克风格,86米的空间,由40跟圆柱分成三个殿,马赛克镶板是五世纪的,五世纪的凯旋门,十三世纪杰·托利迪(J·Torriti)的后殿马赛克。
 
蒙列阿来大教堂   蒙列阿来大教堂(Monreale Cathedral),又称蒙雷阿莱大教堂,位于今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的卫星镇蒙雷阿莱。公元12世纪,诺曼王威廉二世在这里修建了这座大教堂(Duomo)。该教堂在设计与装饰时广泛吸收了法国、伊斯兰教与拜占庭的模式。雕刻精美的门框中的主要青铜大门(bronze doors,1186)是用42幅来自《圣经》的情景装饰而成。教堂长102米,宽40米,古朴雄浑,为诺曼式的代表作。教堂内景正如一个装满珠宝的巨大盒子,因金箔、绘画和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而闪闪发光。它的中殿和木制天顶是由从早期古典建筑中挽救出来的圆柱支撑着。装饰华丽的镶嵌路面展示了教堂主体的大量镶嵌图案(mosaics)——总共有64000平方英尺(5950平方米),这一装饰系列是由希腊、拜占庭和西西里手工艺人于1182年左右完成。威廉一世、二世国王的坟墓位于半圆壁龛右边的一座小教堂中。
就其本身而言,蒙雷阿莱教堂的内景可称得上是杰作,其中与此一样著名的诺曼修道院(cloister)又为它添了不少光彩,这一四方院的阿拉伯式拱门由228根成对的圆柱(大多经过精心雕刻或用彩色大理石镶嵌而成)支撑起来。教堂后面是宜人的露台和花园(garden)——属于城镇中几处能欣赏到巴勒莫城包围起来的金盆地的景点。
 
达拉姆大教堂   达拉姆大教堂(Durham Cathedral)又名达勒姆大教堂,位于英格兰东北的达勒姆。它建于1093年到1130年之间,是英国最典型的诺曼底式教堂,具有窗高壁厚、柱粗拱圆的特点。西面屹立着两座对称的四方高塔,中间又耸起一座,造型即雄浑又壮观。教堂北大门上,装饰着一个鬼脸,口中含着被磨拭得很光亮的铜环。这是12世纪的遗物。中世纪时,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罪人,历经艰辛,来到门前,为的是握住这道门环,以求神的赦免。走进教堂可以看到当年主教诸侯的宝座和棺柩,英国最早的历史学家比德(673-735)的遗骨就藏在这里。
在大教堂的建设过程中,建筑师们首次采用了在英格兰属于独创的十字横肋穹顶技术,以此克服了罗马风格中迄今多余而笨拙的筒形穹顶的建筑方式。从而开辟了通向更精细、更纤巧的哥特式艺术之路。原先承受着穹顶的重力和推力的坚固的墙,现在被十字横肋和支柱替代,重负通过它被导向下方。这种新的构造种类,使更高大的空间和更空灵的外墙成为可能。达勒姆大教堂的尝试标志着一种崭新艺术形式发展阶段的肇始。这个发展阶段在伟大的哥特式大教堂里达到了顶峰。由于这个缘故,达勒姆大教堂规模之大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60米长、12米宽的教堂中堂达到了22米的可观的高度。据说,电影哈利波特的教堂外景就是这里。
 
圣马丁教堂   游戏中发现地为科尼斯柏,即哥尼斯堡(Königsberg),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但当地并无这样的一座教堂存在。根据游戏中的描述,这座教堂是一座建于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且带有查理曼王朝的建筑风格。考虑到所谓的“巴斯拉清真寺”可以跑到几百公里外的伊斯法罕,所以该发现物很有可能也是位于别的地方。加里宁格勒以北及以东的附近国家没有同名的知名教堂,中、东欧倒是有几个。奥地利林茨的建于8世纪,时间都早了点;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圣马丁教堂很有名,是多位奥匈帝国国王加冕之处,但却是建于13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波兰华沙的也是13世纪以后的。比较靠谱的是捷克布拉格(Prague)的圣马丁圆形教堂(St. Martin Rotunda)。
该教堂建于11世纪下半叶至12世纪初,是整个大布拉格区域中最古老的罗马式教堂,其内部在19世纪时被建筑师A·Baum修正过,并于1878年重新开放。最近的研究表明,该教堂藏有一个长达数世纪未被人发现的地下室,不过此部分不对游人开放。教堂左侧则是新祭司长宅邸,现在已经改建为博物馆。
 
木造教堂   游戏中该发现物的线索在塞维尔,相关的记载为:12世纪法国南部的普瓦蒂埃修建了一座罗马式的教堂用来供奉圣母玛利亚,人们称之为木造教堂。普瓦蒂埃又称普瓦捷(Poitiers),是现在法国著名的大学城,但其圣母教堂(Church of Notre-Dame de la Grande)并不是木制的,而是由淡黄带褐色的石头砌造而成。
该教堂的主体部分建于11世纪,外部装饰建成于12世纪,15世纪和16世纪又附加了小礼堂。在1562-1569年间的宗教战争时期,这座教堂遭到损坏,外墙的一些雕像被人砍掉。1840年,这座教堂被列为历史文物,19世纪修复者们把它复原如初,对内部进行重新粉刷并把外墙加固,还把周围的商店、房屋拆迁了。不过,恶劣的气候及环境污染再次染指,外墙的彩绘浮雕岌岌可危。上世纪90年代初,法国政府利用高新激光技术对它又进行了一次修复。该教堂在建筑艺术史上具有相当地位,是罗马式教堂的典型,它那厚重的拱门和第二层一排排装饰雕刻的小拱门,都是罗马式建筑的特征,其它很复杂的外墙设计更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
 
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Mont-Saint-Michel),位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和诺曼底半岛之间的圣马洛海湾里,它距海岸约两公里,呈圆锥形,底部周长900米,山头高出海面78米。 全岛岩石裸露,四周峭壁陡崖,涨潮时,海天茫茫,弧岛独悬;退潮时,滩涂无垠,岛陆相连,最大潮差达14米,堪称自然奇观。古时为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圣米歇尔神父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该岛的全盛时期是哥特人统治时期。当时朝圣的人剧增。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圣米歇尔王诏。18世纪起衰落。拿破仑在位时,教堂被破坏了一部分,修道院变成了监狱,直至1863年止。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现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木条教堂   挪威名胜奥尔内斯(Urnes)木板教堂(Stave Church)坐落于松内湾郡的奥尔内斯,始建于 12世纪,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必须加以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奥尔内斯木板教堂是挪威现存的30余座古木板教堂中最著名的一个。它之所以举世闻名,不仅因为建造年代久远,而且由于其建造质量好,装饰漂亮。此外,它还向人们揭示了关于所谓“黑暗”木头建筑艺术的发展情况。奥尔内斯木板教堂的背后是长满林木的山麓,前面有石块垒成的围墙。教堂为四方形的3层建筑,全部用木材建造,每层都有陡峭的披檐,上有尖顶,外形很像东方式古庙。教堂里保存有许多12世纪的精美木雕画,其中不少是方形的浮雕板,周围有人像浮雕装饰,还有雕有叶饰和龙饰的墙裙。浮雕的风格与威尔金人的艺术风格很相似,这显然是由于挪威与爱尔兰之间交流产生的。这种艺术风格,从奥尔内斯教堂的浮雕上看,表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宏大气势与强烈力度。教堂内有中世纪的陈设,如一个木质耶稣受难群像和两个利莫格斯的装饰铜蜡台。圣台与布道坛、边座、唱诗班的屏饰、靠背长凳和壁画都是1700年以前的物品。教堂的特点是屋角上有巨大的木支柱,上面由梁和承梁所固定,内部的其他支撑件相对减少。从教堂的平面图看,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那种里面有木头柱廊的大教堂。考古发现表明,这种木板教堂是在北欧尚未基督化以前修建的,那时候,正是木板教堂建筑盛行的年代。1000年前后,到北欧来的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也接受了这种木头建筑的传统。到13世纪,才出现了用石头作屋基以及用砖砌造的教堂。
乌斯宾斯基教堂   乌斯宾斯基教堂(The Assumption Cathedral、Cathedral of the Dormition),又名圣母安息大教堂、圣母升天大教堂,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建于1475-1479年间。这座教堂是请意大利建筑师费奥拉凡蒂(Aristotle Fioravanti)设计建造的,不过被要求按照弗拉基米尔(在莫斯科以东大约210公里)同名教堂的样子修建。原来,在1157年基辅罗斯首都从基辅迁到弗拉基米尔以后,俄罗斯东正教大主教驻节地也由基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迁到了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安息大教堂。后来随着莫斯科的强大,1328年它又从弗拉基米尔迁来这里。
大教堂里保存了许多俄罗斯最古老的圣像,包括从诺夫哥罗德转到这里、可能绘制于12世纪的圣格奥尔基圣像(圣格奥尔基是战士和俄罗斯伟大祖国的保卫者),还有将驻节地从弗拉基米尔迁来莫斯科的东正教大主教彼得的圣像。历代莫斯科大主教,还有后来历代俄罗斯东正教总主教,都安息在这座教堂里,沿墙排列着他们的坟墓。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这座教堂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俄罗斯各地诸侯向莫斯科大公宣誓效忠的地方,在“伊凡雷帝”给自己加上“沙皇”头衔以后,又成了沙皇加冕的教堂,靠南边还保存着当年装饰有精美木雕的伊凡四世宝座。圣母安息教堂揉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风格和拜占庭传统,高大的白色石墙、细长而简洁的窗框、金色的弧形檐线配合5个金顶,圣洁而庄严。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Aya Sofya/Sancta Sophia)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由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Justinian)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532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君士坦丁大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
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终于走进了他朝思暮想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1935年,正式宣布为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它既有罗马建筑的特色,又有东方艺术的韵味,成为了伊斯坦布尔最有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人们可以从内外两种不同风格看到它复杂的经历——内部的镶嵌图案上有基督的画像和名言;外部则是典型的清真寺圆顶和尖塔。置身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宽阔的空间。镶嵌细致表现出超现实的幻象,抬头仰望圆形屋顶传至四个拱门而下,所有建筑材料的重量仿佛都被摒弃于外,游客在这里强烈地感到其恢宏的气势。
圣索菲亚教堂占地面积7570平方米,圆顶周长32米,高55.6米。其底部共有4座举行拱门,40个大玻璃窗。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以前,此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教堂采用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圆顶,室内无柱。
 
圣盖欧基教堂   圣盖欧基教堂(St. George's Church)又译为圣乔治教堂,位于非洲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拉利贝拉,是11座岩石教堂中的一座,它们也是非洲仅有的天主教堂。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初期建立起来的著名的阿克苏姆王国因先后遭到来自东方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而逐渐衰弱,终于在10世纪末被扎格维王朝取代。1181年,扎格维王朝的王公拉利贝拉当上了国王,选定埃寒俄比亚北部山区的罗哈为都城,城名后来也改为拉利贝拉。拉利贝拉是个虔诚的教徒,十分崇信宗教,祈求上帝能够保佑王朝强盛繁荣,传之万代。
为了显示其对上帝的一片虔诚之心,拉利贝拉国王特地从全国各地招募了5000名能功巧匠,在建筑大师锡迪·梅斯奎尔的带领下,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不用任何灰浆或粘合剂,在埃寒俄比亚高原坚硬的岩层中凿刻出一座又一座独石教堂。
在11座教堂中,圣乔治教堂它的造型最为奇特,从上面俯视,犹如一个放在地上的巨大十字架。教堂坐落在一个近乎方形的竖井状通道的底部,与其他教堂相分离,里面既无绘画又无雕塑。天花板上,十字架的每个臂部都与一个半圆拱相交,而这些半圆拱是在四角的壁柱上雕刻出来的。
 
洞窟修道院   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在十一世纪占领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先来后到的住民们和平相处,教堂和清真寺相邻,伊斯兰教徒甚至只是加建个尖塔,就把教堂当清真寺用,基督徒们也没有意见。
那是一个和平共存、共同抵御外敌的时代,也是丰富卡帕多基文化最深的时代。强悍的阿拉伯人入侵,让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一起利用奇岩怪石,凿出洞穴住家、洞穴教会,一大片巨石甚至就是一个洞穴社区,巨石内错综复杂,厅室无数,最大洞穴社区可容纳高达六百人。虽然现在只有很少数贫困的吉普赛人仍住在某些洞穴中,但手脚并用攀爬上巨石社区,想象洞穴社区的生活景象,也是卡帕多起亚的卖点之一。
洞穴社区易守难攻,地下城更是叹为观止,不知从何时起,卡帕多基人所有地上的活动,包括饲养牲畜、酿酒、生活、教育,全都转进地下,而抵御阿拉伯军队的基督徒更巧妙地利用地下城:窄而复杂的信道只容一人进或出,垂直开口的通气孔、循环系统可以让最底层和最上层的空气一样清新,而利用杠杆原理推动的两吨重大圆石门,更是地下最坚固的堡垒……地下城许许多多不解的秘密让它成为卡帕多基的另一个传奇。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强大,伊斯兰教势力胜过基督教,但卡帕多基的基督徒仍然享有宗教自由,直到1924年,希腊、土耳其交换住民们,基督徒撤出卡帕多基,但留在卡帕多基的教堂、修道院、具有地中海门饰窗雕的住宅,依然是当地人刻意保留的美丽资产。
 
圣坟墓教堂   圣坟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位于耶路撒冷旧城,是基督教的一个圣地,又名复活教堂。它是在耶稣蒙难,安葬及复活之地建造的,耶稣墓及其入口处都在教堂之内,故基督教各派均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地。教堂不大,外表古旧,但内部装饰华丽,有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耶稣被放下来的停尸床等圣迹。在教堂大厅的中央,有一泉水,游客纷纷以水拭额,这水永远不多,永远不少,不受干旱影响。以水洗面或拭面据说可带来吉祥。
公元33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一世根据母亲的旨意建造了这座教堂。据传,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此前曾到过耶路撒冷,她发现了基督耶稣遇难的十字架和耶稣的墓地。她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儿子,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修建了这座圣坟墓教堂。
圣坟墓教堂现由6个教派共同掌管,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的典型。其实,关于耶稣的出生与复活各教派在说法上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好在如今各个教派已经搁置争论,安然共处。
 
岩石神殿   该神殿位于今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的佩特拉(Petra)古城遗址,佩特拉在希腊文中意为“岩石”。佩特拉古城处于与世隔绝的深山峡谷中,位于干燥的海拔一千米的高山上,几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围悬崖绝壁环绕,其中有一座能容纳两千多人的罗马式的露天剧场,舞台和观众席都是从岩石中雕凿出来,紧靠山岩巨石,风格浑然一体。
佩特拉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因为所有的建筑都是在玫瑰色的山岩上开凿成而被称为玫瑰城。这里曾是纳巴泰(Nabataean)王国的首都,因为易守难攻、水源丰富并处于东西方商贸通道而十分强盛。古城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伊斯兰帝国统治,因此留下了各种风格的建筑遗迹。公元1000年左右,十字军东征占领佩特拉并作为防御的要塞。12世纪时古城荒废。直到19世纪初才被一个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发现。由于整座城池雕凿在朱红或赭石色的岩石上,在朝阳和晚霞照映下,闪烁着玫瑰红的光泽,因此它又被称为“玫瑰红石城”,是约旦古老文明的象征。
 
月神圣塔   月神圣塔(Zigurrat of moon god Nanna)位于今伊拉克的乌尔(Ur),距离北边的首都巴格达约400公里,是苏美尔文明的遗迹,又称赤塔。现在它是军事管制区,必须在驻军的陪同下才能参观。目前我们所见的塔庙约建于公元前2100年,系完全由泥砖块叠起来的3层式塔庙,是乌尔国王献给月神的神殿。它是一座坚实的砖体,基底长64米,宽46米。塔庙最初坐落在一片拥有其他神庙的圣区一角。
塔庙一般是一座神庙的塔楼,其外形看上去酷似金字塔。乌尔塔庙有3道台阶,每道100级,通往第一层和第二层平台之间的门廊。从这里再经过一道台阶后便通往塔庙的顶部和祭奉神南努的小圣坛。下层的砖是用沥青结合起来的,上层的砖是用灰胶结合的。据考古学家揣测,巴贝尔塔的“通天”构想应源自于此。若小心观察,眼尖一点的话,你就能看到“楔形文字”砖块。
 
诺亚的方舟   诺亚方舟(Noah's Ark)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书中记载,上帝(God)在创造了宇宙、世界、光明与黑暗以后的第三天,开始在地球上创造有生命的植物。第五天则创造了各种动物;第六天,他用泥土创造了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 Adam),然后,取亚当的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Eva),他们就是人类的祖先。
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此后,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是个义人, 心地善良,在当时是一个完人,他追随上帝行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
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诺亚:你要用歌斐木(柏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300肘(古代长度单位,1肘=0.44米),宽50肘,高30肘……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可以留种,活在全地上。因为再过7天,我要在地上降雨40昼夜,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
此后,诺亚就遵着上帝所吩咐的行了,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可没有人相信他所说的。诺亚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7天后,灾难开始了。大洲的泉源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大地茫茫一片,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惟方舟在洪涛中不停地飘泊。据《圣经》记载,150天后,水势渐退,诺亚方舟停搁在亚拉腊山巓(今土耳其东部)。又过了40天,诺亚放出鸽子,鸽子叼回一枝橄榄叶,表明洪水已退。至今我们还把鸽子含橄榄叶的形象作为和平的象征。图为传说中方舟的遗址。
 
巴比伦塔   巴比伦塔(Babel),又称巴别塔,与诺亚方舟一样是出自圣经故事。中文版的圣经是这样说的:“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而在历史上,巴比伦王国的第二任国王纳布库都乌塞尔王,修建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和神殿巴贝尔塔。该塔高90米,又名“通天塔”,共有7层,可惜在亚历山大抵达之前就崩颓了,否则它比空中花园更有资格入选七大奇迹。有一说指出,该塔就是圣经中所说的巴别塔。图为巴贝尔塔的想象图。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Sophia)是乌克兰的一座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老教堂,座落在首都基辅市第聂伯河岸的陡崖上。它占地2035平方米,曾是基辅总主教区的主教堂 。
教堂采用砖和石料砌成,1037年由希腊工匠负责施工。主拱门为梯形结构,三面是双层绕廊,教堂内有宽敞庄严的长廊,西面回廊有3座圆顶塔楼,有楼梯通往宽敞的唱诗厅。
在教堂内保存有11-12世纪珍贵的镶嵌画和壁画,有宗教题材,也有世俗生活场景。教堂建筑及其装饰受到拜占庭的影响,但其结构却是基辅民间别具匠心的创造。雅罗斯拉夫大公把这里作为接待使者、保存和抄写书籍、撰写编年史的场所,并在此设立了古罗斯第一所图书馆和学校。
教堂及其周围有许多具有乌克兰民族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建于17-18世纪初后又经修葺和扩建,1934年这里划归国家历史建筑艺术保护区,改为圣索菲亚博物馆。
 
圣马克大教堂   圣马克教堂(Basilica San Marco)又名圣马可教堂,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欧洲拜占庭风格的典型。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市圣马可广场东首。它是一座罗马式和拜占庭式混为一体的建筑物。教堂里有圣马可坟墓。圣马可是耶稣的门徒,被后人奉为威尼斯城的守护神。
教堂始建于829年,原为存放从亚历山大移来的耶稣门徒圣马可遗体的纪念建筑,1807年改为威尼斯主教座堂。976年在反对总督康提埃诺四世的群众暴动中,教堂被烧毁。后由继任者孔塔里尼修复。现存的教堂完成于1071年,平面呈正十字形,有6个穹窿圆顶,圆顶与前面圆顶较大,其余较小,具有鲜明的拜占庭风格。可能在建造和装饰中同时聘用了拜占庭和意大利的建筑师和工匠。教堂正面有5座菱形罗马式大门,顶部立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以及塑像和浮雕。中间大门上的尖塔顶部,安有一尊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塑像。中央圆顶之下的教堂中心部位是高廊的正厅和隆起的内殿,两侧另有小礼拜堂,以及由壁柱与圆柱支撑而成的廊台。内殿正中放有一块称为“海石”的希腊大理巨石。教堂内饰有许多以金黄色为主调的镶嵌画,内墙装以彩色岩石贴面,地面用大理石和玻璃铺嵌,其鲜明浓重的色彩较建筑造型为突出。由雅各培罗和彼尔·保罗雕刻的《施洗礼约翰》和众使徒雕像,坐落在唱诗坛和中殿之间。
圣马可教堂也是一座博物馆,藏有大量雕刻、雕塑作品,镶嵌画及礼仪用品。著名文物四匹青铜马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1204年)从君士坦丁堡掠夺的战利品。整座教堂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曾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称,是威尼斯著名的历史建筑。
 
圣伯多禄大教堂   圣伯多禄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位于罗马梵蒂冈,是世界最大教堂之一,也是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传说大堂原址乃使徒伯多禄的墓地,故有此名。
圣伯多禄大教堂始建于4世纪20年代,最初为长方形大会堂式结构,体现出“巴西里卡”建筑风格。1506年,大堂拆毁后重建,于1626年完工,遂形成今日的规模与风格。重建后的大堂长212米,宽137米,中殿高46米,圆顶直径42米,其上十字架顶尖离地137米,平面面积为1942平方米。教堂平面呈纵长十字形,横向三跨,于十字形交叉处上覆穹隆顶,其下为高圣坛,地下保存着圣伯多禄的圣骨匣。
大堂的设计和建造正值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当时许多著名建筑师和艺术家如勃拉芒特、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小桑迦洛等人都参加过这项工程,教堂风貌因而多有文艺复兴艺术之特色,如大堂采用了罗马式的圆顶穹隆和希腊式的石柱等。大堂主体完工后,贝尔尼尼于1655至1667年在堂前设计并兴建了巨大的巴罗克式椭圆形广场。其环形回廊由4排共284根古希腊式圆形大石柱组成,回廊顶端和教堂正面墙顶立有众多的巨型人物雕像。广场中央为一顶端立有十字架的方尖碑,两侧各有喷泉水池加以点缀。整个广场以方尖碑为中心呈向外辐射之状,造成一种宏伟、宽阔、豪放的气势。
大教堂的正门两侧立有拿着钥匙的圣伯多禄雕像和手持宝剑的圣保罗雕像。教堂内部则有众多的著名雕刻和绘画作品,形成丰富多彩的天主教造型艺术之胜景。其中特别突出的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圣母哀悼基督》大理石雕像、贝尔尼尼创作的《圣德烈萨》和《天使》群雕,拉斐尔创作的《基督显圣容》镶嵌画,以及坎比欧创作的《伯多禄》青铜雕像等,都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亚瑟王的圣杯   亚瑟王(King Arthur)是英国中古时代的贤君,可是史家对他的出身知道极微。在拉丁文的记载中,他的父亲是个许多小部落的大统领,爱上康窝尔公爵之妻尹格丽尼,术士梅林把他变成公爵模样,与尹格丽尼生下亚瑟。亚瑟为王后拣选智勇双全者一百五十人与他共理国事,就是有名的圆桌武士;他打败罗马皇帝卢西斯入侵的军队,更远征欧陆西部,后来又与众武士寻访圣杯,以致逝后千余年,仍然是文人骚客颂歌功德的英雄人物。一四七○年,马罗瑞勋爵根据法文及塞尔文的传说写出史诗「亚瑟王之死」,成为后人编写歌曲,戏剧的蓝本。
当初,耶稣被犹大这个叛徒出卖,当他惨死在十字架上后,有几个信徒冒死把主的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下。收敛遗体的善人们,哭哭啼啼地为耶稣清洗伤口,说也奇怪,伤口竟又流出鲜血来。一个叫约瑟的人,用那只主在最后的晚餐时使用过的喝水的高脚杯来盛接主的血,这就是圣杯(Holy Grail)的由来。圣杯本为绿柱玉所雕琢,而在亚瑟王的传说里面,圣杯全部都是金制的。只有心中从未生过一丝淫念的处子,方能看见。而且“见杯者得与主同在,享永恒的福。”只是,这约瑟死后,圣杯也跟着没了踪迹。
产生寻找圣杯的念头是在一次圆桌聚会上面,在电闪雷鸣突然一缕阳光,圣杯出现,巡行一圈后消失,给予所有的骑士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于是所有的骑士都发誓要出去旅行,寻到圣杯。离开的骑士共一百五十人,也就是说,所有的圆桌骑士都投身其中了。不过,真正领受圣杯的只有高拉哈德。他因为圣洁童贞被圣杯选中,并用圣杯帮助了别人,留下许多奇迹,他去世的时候一只手从天上伸下来取回了圣杯。图为后人根据传说制作的仿制品。
 
圣史蒂芬的皇冠   据信,马札儿人(Magyar)约于AD.896年,由首领阿佩德(Arpad)家族带领,进入东欧的帕农尼平原(Pannonian plain),在此建立他们的势力。 
十世纪中叶,阿佩德之孙,吉萨(Geza)虽将马札儿人整合成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势力,但却受制于西边的神圣罗马帝国,及东边的拜占庭帝国,使得他不得不于AD.972年,受洗成为基督徒,以确保匈牙利的和平。
吉萨的儿子,伐札克(Vajk,意为英雄),十岁时也受洗成为基督徒,被赐予教名:史蒂芬,也就是日后匈牙利极受人尊崇的圣史蒂芬王。
吉萨死后,史蒂芬于997年平息了反对势力,将马札儿人完全统合,之后向罗马教皇表示顺服,并对教皇暗示马札儿人不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
教皇西维特二世(Pope Silvester II )送给史蒂芬两项礼物,一顶圣冠(Saint Stephen's Crown)及一柄使徒十字架(Apostolic Cross),于AD.1000年圣诞日,正式承认圣史蒂芬为基督徒国王,是为匈牙利第一位国王。 
而象征匈牙利接受基督教文明,以及匈牙利独立王权的这顶圣冠,一直传延至今,现存于匈牙利国会大厦。但这顶圣冠于十八世纪时,顶上的十字架因故弯斜,日后匈牙利所有的纹章,钱币上,都表现了这个特征。
 
圣遗物箱   意大利北部都灵大教堂(Duomo di San Giovanni)附属的一座礼拜堂里供奉着一块裹尸布,千百万基督教信徒们都认为这块布曾用来包裹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稣尸体的。在这块长四点五米、宽一米的布上,不知道怎么留下了一个 身体有多处创伤的死者影像,极像耶稣基督的面容。经过科学家的检验,证明这块裹尸布的确是那稣基督时代在巴勒斯坦某个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裹尸布,但是不是就是耶稣的,就很难确定了。
经科学家测定,裹尸布左右部分别留下了一位身高约一点六米的男人正面、背面的影象。影像显示他的肋骨受伤,手腕处有被巨钉钉穿的伤痕,还留有血迹。头部前额有血迹和多个被刺伤的小洞。当然,最惹人争议的问题是何以裹尸布上会留下这么清晰的影像。同样使人困惑的是,1357年裹尸布在法国小镇里莱公开展出之前,没有任何记载。当时,这块布属于一个名叫德查尔尼的法国家族,他们从未解释过是怎样得到这块布的。据说,该家族是曾经参加过十字军东征夺取那路撒冷圣城的“圣殿骑士”之一的后人,可能是东征时从那里拿回来的。1453年,德查尔尼家族将这块引起争论的裹尸布遗赠给萨夫瓦家族,最初保存在善贝里,1532年的火灾曾使它稍受损害。1578年,萨夫瓦大公国迁都都灵,特地在都灵大教堂范围内建了座礼拜堂,存放裹尸布至今,受到很多人的顶礼膜拜,但天主教教廷一直不予正式承认。图中所示的圣遗物箱(Relicquary)是个长方体状的铁盒,外面另有一个玻璃盒将它罩住,平时还盖着一层布,只有在科学研究和公开展出(上世纪只展出过5次)时才撤掉。
 
景教十字架   景教始创人为聂斯脱里(Nestorius, 380年-451年),一说指他生于叙利亚,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说”,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生育耶稣肉体,而非受予耶稣的神性,因此反对将她作为神祗膜拜。
428年,聂里脱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亚历山大宗主教奚利尔(Cyrillus of Alexandria)猛烈抨击,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开后,多个教派的冲突虽被调解,但聂氏被革除主教职务,其教派亦定作异端,最终客死埃及。
5世纪末,聂派教徒迁往波斯,曾先后以Chaldea 或Assyria 教会名义传教,大本营一度迁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盛极一时。
当聂派传入中国时,以景教命名,学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块石碑,正面写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以1780个汉字撰写,另附数十字叙利亚文,引起当时传教士哄动。现时景教在中国的早期历史,大多以此作为引证。据石碑所载,唐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国(应指波斯,而非罗马)有大德阿罗本带来经书到长安,由历史名相房玄龄迎接,获唐太宗李世民接见。
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浪潮爆发,逾万间佛寺被毁,史称会昌法难。虽然会昌主要针对佛教,但同时波及其他夷教。景教与祆教及摩尼教,当时总信徒约3000人,在会昌一役后走向式微。
元朝开始,由于大量色目人来到中国,使中国的景教信徒略为回升。马可波罗和一些中世纪西方学者指出中国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团体存在,但是显然已经不像唐代那么鲜活了。当时他们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与当时新兴的天主教传教士发生冲突。明朝开始,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展开中国传教工作,景教徒数目随之锐减。
现时全中国只有香港还有聂斯妥里教派信徒,都是1990年代末期由黎巴嫩或叙利亚来香港从商的信徒,人数并不多。香港的聂斯妥里教派主教除了负责牧养香港的信徒以外,亦要同时兼顾东亚及南亚地区的所有信众。图为西安出土的景教碑。
 
极光   极光(aurora)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这些形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是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可达10千电子伏)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故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60°~45°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光区。极光的下界的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极大发光处的高度为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边界为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可达 1,000公里以上。根据近些年来关于极光分布情况的研究,极光区的形状不是以地磁极为中心的圆环形,而是更象卵形。极光的光谱线范围约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谱线是5577埃的原子氧绿线称极光绿线。极光的出现同磁暴、地冕、太阳风和宇宙线有关,因而也同太阳活动有关。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极光被宗教界描述为天之帘幕。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