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巨塔轰鸣震天,镔铁利剑寒光凛凛,亚述的战争机器缓缓苏醒。在主神阿舒尔的凝视下,崭新的世界在这片被骄阳炙烤的大地上悄然铺展:井然有序的城市、技艺精湛的工匠,以及那势不可当的浩瀚大军。踏遍天下四方,不容任何对手存在。
特性[回到顶部]
亚述位于新月沃地,是这片土地最早的霸主之一。从阿舒尔城的建立到伟大的新亚述帝国的崛起,历代帝王接连以血腥手段征服了巴比伦、埃及等地,让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这种扩张最终给亚述招来了灭顶之灾,公元前609年,一场巴比伦人的起义彻底终结了这个帝国。
尼尼微的宝藏
首次占领定居点时获得一项科技
获得科技不奖励抄本
研习完“波斯书吏系统”市政后,可从征服中获得抄本
建造杜尔舍鲁金时+30%


亚述特色骑兵单位。移动方式类似于轮式单位,拥有更高的移动力。攻击后可移动,且无视控制区
“马格辘(Magarru)”是战车的古亚述称谓,它是新亚述帝国军队的核心作战装备。虽然马匹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使用历史至少可追溯至阿卡德帝国时期,但由于缺乏马鞍、马镫和其他骑乘辅助设备,战场上有效驾驭马匹十分困难。而当马匹被套上战车后,控制就变得相对容易许多。马格辘设计紧凑轻便,仅有两个轮子,通常搭载两名人员——一名驾驶员和一名弓箭手。由于马匹天性抗拒直接冲向紧密排列的敌方阵线,战车通常被保留到敌军即将或已经开始溃逃时才投入战场。此时战车能迅速将弓箭手送到最佳射击位置,对溃散的敌军进行致命打击。
战车的最大弱点在于其高昂的制造成本,这使得在战场上部署战车总伴随着相当的财务风险。然而到了公元前8世纪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马具技术和骑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骑兵队伍很快就取代战车,成为亚述军队中的主要机动作战单位。

亚述特色军队指挥官。指挥半径中的步兵和骑兵单位对抗区块时+5战斗力
他珥探是亚述帝国中的最高级军事官员,在战时代表国王统领亚述大军。这一职位权力极其庞大,地位仅次于国王本人。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这一权力过于集中的职位被策略性地一分为二,形成了分别负责“右翼”和“左翼”的两位他珥探,这一改革很可能是为了防止国王之外的单一人物掌握过于强大的军事力量。随着帝国行政体系的演变,这些军事长官的职责范围也逐渐扩大,从纯粹的军事指挥扩展到对特定地区的民政治理。

+3




+3



亚述特色城区。建造方法是将王室藏书馆和城塞放置在同一个区块中。此定居点中每有一件巨作,便+2

亚述帝国的王宫(ekallu)是皇家居所与政治中枢的完美结合体。这些宏伟建筑群巧妙平衡了公共与私密空间——其中包括接待访客的大厅与王座室、供官员处理政务的行政区域,以及国王与王室成员专用的花园与居住区。这些建筑根据不同空间的预期使用者精心装饰:威武的狮子雕像与人兽合体的神秘守护者屹立于各处大门与入口两侧,精美的彩绘浮雕则布满墙壁。在接待外交使节的区域,装饰主题多为展现王权的宫廷场景与狩狮图;而在私人空间,则更多选用神话故事与宗教题材作为装饰内容。
市政树[回到顶部]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尼尼微 Nineveh |
卡拉赫 Kalhu |
阿苏尔 Aššur |
阿拉普卡 Arrapkha |
卡尔凯美什 Karkemiš |
杜尔-卡特里姆 Dur-Katlimmu |
卡尔-图库尔蒂-尼努尔塔 Kar-Tukulti-Ninurta |
伊姆古尔-恩利尔 Imgur-Enlil |
阿米达 Amida |
努哈德拉 Nuhadra |
阿尔比-伊鲁 Arbi-Ilu |
希拉库 Khilakku |
胡齐里那 Huzirina |
卡内斯 Kaneš |
马尔达玛 Mardama |
希纳胡图姆 Šinahuttum |
曼苏阿特 Mansuate |
拉皮库 Rapiqu |
沙雷沙 Shareisha |
卡哈特 Kahat |
西塔克 Sittake |
卡尔-苏尔马努-阿萨雷杜 Kar-Šulmānu-Ašarēdu |
哈达图 Hadātu |
图尚 Tušhan |
卡尔-西帕尔 Kar-Sipar |
哈那 Hana |
马里 Mari |
基什萨什苏 Kiššaššu |
阿林努 Arinnu |
萨玛尔 Sam'al |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阿舒尔是三位一体的存在:既是神祇,又是土地,还是城市——“亚述”这一名称实为希腊语对“mat Ashur”(意为“阿舒尔之地[神之城]”)的音译转化。作为古代世界最具影响力和开创性的帝国之一,亚述的统治范围横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征服足迹甚至短暂延伸至日后波斯的领土和当时已然存在的埃及。
要探究亚述文明的根源,我们必须首先回溯至苏美尔历史。苏美尔人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他们在城市文明初现曙光之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可能源自印度次大陆。他们在今日伊拉克境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随着历史进程,阿卡德人在萨尔贡大帝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并在曾经的苏美尔土地上建立了庞大帝国,然而这一政权在公元前约2150年开始动摇并最终崩溃。帝国崩塌后的数个世纪是一段混乱的黑暗时期,众多城邦国家(包括阿舒尔在内)不断争夺地区霸权。
亚述文明经历了两次重要崛起: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300年代中期,第二次则始于公元前约900年(作为历史参照,亚述帝国虽然比古埃及文明晚,但却远早于古希腊;在东方,它与中国商朝末期和周朝兴起的时期大致同步)。此处将重点探讨后期的新亚述帝国时期。
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亚述巴尼拔等亚述君王之名载入史册并非偶然——这些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彻底重塑了区域权力的定义与范畴。亚述帝国的辉煌成就部分归功于几项经济领域的开创性尝试——与苏美尔通过神庙管控贸易活动不同,亚述较早采纳了自由贸易机制,但其最具革命性的创举当属常备军制度的建立。这一军事革新意义深远——士兵们不再需要为了收获季节而奔赴田间,这使他们能够长期驻扎在敌方领土周围,耐心等待对手资源耗尽、士气崩溃。亚述人同时也是杰出的工程师,他们军中设有专业的工程兵团,能够建造各种攻城武器、巨型攻城坡道和其他军事机械,突破古代城防工事。更具时代意义的是,亚述帝国崛起于铁器时代——虽然铁器在强度上可能不及青铜(具体取决于其钢含量),但它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且不易受国际贸易波动影响(早期亚述帝国正是因晚期青铜时代崩溃带来的贸易中断而遭受重创)。甚至连战靴等看似微小却具实战价值的创新也源自亚述——总而言之,亚述军队堪称当时世界上的最强战争机器。
亚述帝国的征服行动令人毛骨悚然。亚述史料记载中津津乐道地描述了他们对抗拒者施加的种种暴行——活剥人皮、残忍屠杀以及彻底摧毁反抗城市。辛那赫里布对犹大的征伐甚至被记入《旧约圣经》——当犹大在埃及支持下发动叛乱时,辛那赫里布以无比残酷的手段回应:他不仅强行迁移了整个犹大人口,还将反抗领袖们处以极其痛苦的死刑。史料记载,当这些不幸的俘虏被押解至巴比伦沦为奴隶时,亚述军队竟强迫他们高唱欢乐歌谣。《圣经》中记述,在随后对耶路撒冷的围城中,神圣的复仇最终降临在入侵的亚述大军身上。但从史实角度看,更可能是巴比伦叛乱的消息迫使亚述军队不得不撤军。
在亚述本土,辛那赫里布的皇家园林以其卓越的水利工程闻名遐迩,这些工程奇迹很可能正是后世传说中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真正灵感源泉。这些园林同样是权力的象征——亚述花园精心设计为征服的微缩景观,其中精心塑造的地形和精选的动植物都刻意再现了被征服国度的自然风貌。亚述统治者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悠然漫步于移植而来的黎巴嫩雪松林间,尽情回味征服这些土地时的胜利荣光。
亚述巴尼拔堪称亚述王朝的集大成者——既是权力与荣耀的顶点(这无可争议),也是这个帝国的终章前奏。他的父亲曾将帝国分割为阿舒尔与巴比伦两部分,分别交由两个儿子治理,然而获得巴比伦的兄长却背信弃义,转而与埃兰王国结盟,企图吞并整个帝国。这一野心最终以惨败告终——亚述巴尼拔不仅彻底击溃了叛变的兄长,还将埃兰王国连根拔起(同时还征服了埃及)。他的辉煌战绩被生动记录在宫殿浮雕上,其中甚至包括敌军尸体漂浮水面的残酷场景。狮狩浮雕更是将他的残暴性格暴露无遗,艺术家以非凡技艺刻画了猛兽们极度痛苦挣扎的瞬间,这种对生命痛苦的写实展现,反倒成为了这位骄傲征服者国王的精确描绘。
然而,亚述巴尼拔的历史形象远非仅限于一位无情的征服者——他还是一位精通文字的学者君王,藏书馆是他毕生的骄傲。他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类文献,涵盖当时社会的各种体裁与领域,致力于为后世保存时代智慧的结晶。在尼尼微古城的废墟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来自他收藏的数万块泥板文献。正是从他的藏书馆遗址中,人类重新发现了失落已久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亚述社会呈现出多语言共存的文化格局,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以不同形式并行使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每座城市都拥有专属的守护神,战争不仅被视为人间君王之间的较量,更被理解为各自城市守护神之间的神圣对决。当一座城市被征服时,它不得不交出自己的守护神像(例如巴比伦的马杜克),而征服者的神祇往往会对被征服者施加一种仪式性的羞辱,或者将这些异邦神祇降格为万神殿中的次等成员。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时而被允许保留原有统治地位,但更多情况下会被亚述贵族所取代——这也在被征服民族中埋下了深刻的怨恨种子。
人口迁徙安置政策在亚述征服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做法也为深远的文化变迁埋下了种子。当说阿拉姆语的人群被大规模迁移至帝国各个角落时,阿拉姆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通用语言,并且在亚述帝国本身消亡之后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亚述巴尼拔统治结束后不久,亚述帝国便迅速走向衰亡,虽然其确切覆灭原因至今仍不甚明朗——考古证据同时指向了环境危机和社会结构崩溃的双重因素。随后,全新的巴比伦王国从这个帝国的废墟上崛起。
专属事件[回到顶部]
天下四方 | |||
触发条件 | 完成特色市政天下四方 | ||
事件描述 | 亚述使者高声宣告他们作为“四方之王”的统治权威。然而这一称号的含义,却有不同解读。 | ||
选项1 | 此为实指。致力于征服扩张。 | 选项2 | 此为隐喻。致力于追求知识。 |
军事属性点+1 | 科技属性点+1 |
贸易神庙 | |||
触发条件 | 向拥有祭坛的定居点发起贸易路线 | ||
事件描述 | 一位女店主艰难地挤过神庙熙攘的人群,朝着她存放的货物走去——这些贵重物品被安全地置于祭司们的看护之下。在她周围,其他商人纷纷将钱币塞入寺庙侍从的手中,都迫切希望将自己的交易记入案册。在这神圣之地,人们可以一举解决灵魂救赎与商业财务的双重需求。 | ||
选项1 | 扩建祭坛的储存空间。 | 选项2 | 祭司应自行筹资开展贸易活动。 |
祭坛+1![]() |
首都+1商人 |
围城与征服 | |||
触发条件 | 使用攻城单位摧毁区块防御 | ||
事件描述 | 亚述工兵协助攻城器械作业,用锤子和镐撬松城墙砖石。当尘埃落定之际,攻城队伍和他们的指挥官都争相宣称城墙崩塌的功劳属于自己。 | ||
选项1 | 这是亚述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 | 选项2 | 让此役成为亚述指挥官的宝贵一课。 |
购买攻城单位时+25%![]() |
现有指挥官获得10点经验 |
阿舒尔的供养 | |||
触发条件 | 占领拥有祭坛的定居点 选择万神殿信仰 |
||
事件描述 | 在这座新近征服的城市中,供奉阿舒尔神的仪式隆重开始,失落的臣民们排成长队,带着牛只与谷物等贡品前往祭坛。一位旧信仰的祭司默默站在远处,拒绝承认这种新的神圣秩序,而一名亚述指挥官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 ||
选项1 | 不必理会那位祭司。是时候展现宽容了。 | 选项2 | 亮出武器。投降必须彻底且无条件。 |
选择一个额外的万神殿,但所有定居点-2![]() |
军事属性点+1,但所有定居点-2![]() |
阿舒尔的大军 | |||
触发条件 | 拥有15个军事单位 拥有3个城塞 |
||
事件描述 | 新征召的士兵被迫在马厩中就寝,军队指挥官不得不在露天举行会议。简言之,士兵人数过多,而可用住所严重不足。 | ||
选项1 | 扩建现有城塞。 | 选项2 | 军人生活本就艰苦。他们必须学会适应。 |
城塞+1![]() |
首都+1战士 |
都城陷落 | |||
触发条件 | 从拥有7座定居点变成拥有6座 | ||
事件描述 | 指挥官离去后,室内陷入死寂。在这股似乎随时会吞没阿舒尔及其所有荣光的汹涌浪潮面前,言语变得无足轻重。近日的败绩很快就会传遍亚述全境,渗透到每个民众的心中。 | ||
选项1 | 重新点燃希望之火。逆境仍有转机。 | 选项2 | 训练更多战士。潮水终会转向。 |
进入庆典 | 生产军事单位时+20%![]() |
身躯为用 | |||||
触发条件 | 启用传统驱邪捶击 拥有12个生产力建筑 |
||||
事件描述 | 一位年轻女子正专注地将自己名字刻在柔软的泥板上。虽然字迹尚显稚拙,但这将成为约束她投身临时契约的印记,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甘愿付出。这是一种服役的生活,却能确保衣食无忧。 | ||||
选项1 | 选择在军队中服务。 | 选项2 | 前往神庙工作修行。 | 选项3 | 毁掉泥板,返回家园。奴役不算是真正的选择。 |
生产力建筑+1![]() |
祭坛+2![]() |
食物建筑+1![]() |
王室藏书馆 | |||
触发条件 | 拥有1个王室藏书馆 | ||
事件描述 | 藏书馆巍然矗立,其建筑宏伟在馆内无数文字所承载的浩瀚世界面前却显得渺小。然而空荡的书架仍然太多,还有大量空间等待容纳更多以泥板记载的知识梦想。 | ||
选项1 | 天下所有文献,无论何处,皆为亚述所有。 | 选项2 | 将部分闲置空间租赁给当地商贾。 |
任务:占领一个定居点。 抄本+1 |
王室藏书馆+1![]() |
狮王盛会 | |||
触发条件 | 拥有竞技场 开启外交努力本地节庆 |
||
事件描述 | 竞技场四周饰以威猛的狮狩图案,而观众们正是为亲眼目睹狮子而来。当猛狮被释放进场时,人群爆发出欢呼与喝彩。然而当狩猎结束时,受伤野兽凄惨的哀嚎却引起了人群同情的低语。 | ||
选项1 | 饶恕这些狮子。让士兵角斗。 | 选项2 | 屠戮这些野兽! |
竞技场+2![]() |
竞技场+2![]() |
莫大侮辱 | |||
触发条件 | 在己方领土内击杀一个指挥官 | ||
事件描述 | 一名被俘的敌军指挥官被迫屈膝跪地,同时亚述士兵推来一辆战车。经历了战场上的耻辱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公开羞辱来彰显胜利。 | ||
选项1 | 让这囚徒拉着战车游街示众! | 选项2 | 迫使囚徒像马匹一样嘶鸣长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