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Great_Britain)
文明信息
侧重点 经济、扩张
解锁条件 扮演 罗马
扮演 诺曼
扮演 埃达·洛夫莱斯
拥有2个舰队指挥官
领导者
(地理)
埃达·洛夫莱斯
领导者
(战略)
本杰明·富兰克林
奇观 巴特西发电站
开局优势
混乱意味着秩序缺失,而世界需要秩序。大不列颠就此崭露头角。



特性[回到顶部]


在大不列颠帝国浩瀚的版图上,太阳永不落下。帝国的势力触及全球每一片大陆,将殖民地的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宗主国的工厂中。它以经济谋略、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和战争威慑来施展对外政策。不列颠海军称霸各大海域,而在本土,社会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中重塑了新的秩序。在不列颠治世下的和平年代,整个世界都以英国马首是瞻。


世界工厂
购买建筑时+25%金币效用;建造建筑时+25%生产力效用
城镇转换为城市的花费+50%
建造巴特西发电站时+30%生产力效用


复仇级战舰(Revenge)
大不列颠特色重型海上单位。目标相邻地块中的敌方单位受到目标承受总额25%的伤害
20世纪初,当各国军队开始认识到机械化战争所蕴含的巨大破坏力时,一种新式战舰——无畏舰开始扬帆起航。这种战舰以大口径远程火炮为主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宰着海上战场。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无畏舰又亲眼见证了自身霸权被空中力量所取代的命运。
英国皇家海军的复仇级战舰配备了令人生畏的火力:四座巨型炮塔上装载着八门38厘米主炮,舰体两侧排布着密集的副炮群,甲板上还设有早期战斗机和侦察机起降平台。这种战舰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有短暂的战斗经历,但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岁月里一直是英国海上力量的中流砥柱。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曾经的海上巨无霸最终还是让位给了更为先进的新型战舰。

古物学家(Antiquarian)
大不列颠特色探索者。使用“挖掘文物”时,每距离首都一个地块,便+5文化值
对历史的探索,认识一个既与当下迥异又与现实休戚相关的过往世界,以及收集和保存历史文物与信息的热忱,这种现象从古埃及到中国宋朝等不同文明中都可以窥见。然而,欧洲的启蒙运动及其后的时代,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尤其肥沃的土壤。欧洲人最初醉心于古典历史的研究;而后在18世纪,在民族主义思潮和寻根溯源热潮的推动下,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欧洲的史前文明;到了高度殖民时期,欧洲人又将求知热情转向了他们新获得“领地”的历史渊源。
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考古学巨匠,其中包括发掘特洛伊古城的海因里希·谢里曼、研究胡夫金字塔的弗林德斯·皮得里、揭开图坦卡蒙陵墓神秘面纱的霍华德·卡特等人,不一而足。他们的重大发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掀起了一股探索古代文明的狂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的群体应运而生:这些古物学家既是文物的收集者,也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
+5金币。从区块和奇观获得+1金币相邻加成。大不列颠特色金币建筑。无时代限制
大英帝国的根基植于证券交易所;正是凭借庞大的商业网络,大英帝国的势力得以遍及全球。皇家交易所由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于1571年创建,而她后来还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皇家特许状,赋予其特殊权力。进入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贸易网络已经编织成一张横跨全球的巨网,茶叶、香料、瓷器和精美织物在世界各个角落间流转。这不仅重塑了殖民地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皇家交易所则是这张庞大贸易网络的核心枢纽。新君继位等重要国事宣告,都选择在交易所前向公众发布,因此这绝非偶然。
今日矗立于此的建筑已非伊丽莎白时期的原貌。交易所两度毁于大火,现存建筑由维多利亚女王于1844年揭幕启用。有趣的是,这座承载金融史的建筑如今已转型为一座购物中心——这种转变似乎暗示着:时代虽迭变,但商业交易的本质始终如一。

制造厂(Manufactory)
+5生产力。从资源和奇观获得+1生产力相邻加成。从可航行河流获得+1金币相邻加成。大不列颠特色生产力建筑。无时代限制
工业革命对19世纪英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变革可谓翻天覆地。以织布业为例,在此之前几个世纪,这类手工业都在乡村的大型家庭庄园中进行。但随着富商开始投资购置纺纱捻线机器,机械化生产很快就令传统的家庭工业望尘莫及。机械生产对钢铁和煤炭的大量需求又带动了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工厂需要大量低薪、非技术性的劳动力,这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这些工人失去了耕种的土地,只能依靠工资收入维生,转而需要购买更多由其所在工厂生产的商品。随着机器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英国对其殖民地(正是这些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地)的控制也愈发严密。这个体系压榨工人、殖民地居民和自然资源,创造出惊人的产量和利润。
查尔斯·狄更斯笔下记录的是普通英国民众在这一体系下的日常生活,他细腻地捕捉到了工业化浪潮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则着重描绘了这个制度的残酷本质,他发现工厂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远不如乡村居民——然而讽刺的是,乡村正在工业化的巨轮下迅速消逝。
这就是制造厂:威廉·布莱克诗中所描绘的“黑暗的撒旦磨坊”。它喷吐着浓烟与蒸汽,肆意改造大地的面貌,而人们却为它创造的巨额财富所倾倒!

金融中心(Financial Centre)
大不列颠特色城区。建造方法是将制造厂和皇家交易所放置在同一个区块中。每有一个相连的定居点,便+2金币
大英帝国的霸权地位主要构筑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贸易网络之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宗主国国内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进入19世纪中叶,伦敦已然成为全球金融的核心枢纽,世界逾半贸易往来都以英镑结算。在这个庞大体系中,生产与金融相辅相成:英国工厂将源源不断的殖民地原材料转化为精工制品,而这些商品又通过以皇家交易所为中心的贸易航线输送到世界各地。在帝国达到顶峰之时,这套精密的金融体系更是让英国得以通过债务杠杆直接操控各殖民地的财政命脉。




市政树[回到顶部]



不列颠治世
Pax Britannica

2070
每为其分配一项工厂资源,定居点便+3生产力
解锁 皇家交易所

[精通]
1656
解锁 制造厂
解锁 巴特西发电站

古物学会
Society of Antiquaries

2300
平民+1移动力
解锁 学术文集

特许公司
Chartered Companies

2530
拥有港口的定居点+1资源容量
解锁 东印度公司

光荣孤立
Splendid Isolation

2530
回合开始时,如果你的每回合金币收益为正值或0,单位+3战斗力
+1定居点上限
解锁 无恒之友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伦敦
London
特伦特河畔斯托克
Stoke-upon-Trent
纽卡斯尔
Newcastle
普利茅斯
Plymouth
朴茨茅斯
Portsmouth
莱斯特
Leicester
桑德兰
Sunderland
诺丁汉
Nottingham
奥尔德姆
Oldham
布莱顿
Brighton
博尔顿
Bolton
利物浦
Liverpool
布莱克本
Blackburn
普雷斯顿
Preston
诺里奇
Norwich
伯肯黑德
Birkenhead
哈德斯菲尔德
Huddersfield
德比
Derby
伍尔弗汉普顿
Wolverhampton
哈利法克斯
Halifax
罗奇代尔
Rochdale
盖茨黑德
Gateshead
伯明翰
Birmingham
南安普敦
Southampton
曼彻斯特
Manchester
利兹
Leeds
谢菲尔德
Sheffield
布里斯托尔
Bristol
布拉德福德
Bradford
赫尔
Hull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1800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并法令》将爱尔兰王室与大不列颠王室(当时已经统合了苏格兰、威尔士和英格兰)合二为一,正式确立了联合王国的政体。这一举措为第二大英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统治基础。自此,大不列颠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一方面加强了对印度和非洲殖民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在欧洲政坛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法战争在联合王国的初期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最初源于法国大革命,英国的君主政体将革命后的法国视为对其统治基础的根本威胁。而当拿破仑·波拿巴掌控法兰西共和国大权并建立第一法兰西帝国后,这种威胁更上升为实质性的军事挑战。拿破仑率军横扫欧洲,战火燃遍整个大陆。直到拿破仑最终败落,不列颠方才真正迎来腾飞的时代。

欧洲大陆伤痕累累之际,不列颠本土却安然无恙,更凭借其无可争议的海上霸权地位,成为后期殖民主义时代的主导力量之一。在这一时期,英国王室开始接管各大贸易公司。这些公司不仅腐败丛生、亏损连连,更因频繁挑起地方冲突而声名狼藉。尽管英国在其殖民地废除了奴隶制,并对贸易公司的恶劣行径加以约束,帝国主义的浪潮却仍在汹涌澎湃。在亚洲,英国通过政变夺取了马来半岛柔佛州的控制权,由此将新加坡纳入囊中。在印度,虽然英属印度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其中蒂普苏丹的起义最为轰动),但英国仍成功以直接统治取代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这两处殖民地随后成为英国向中国输送鸦片的重要通道。这是英国精心设计的战略:由于中国一直对英国商品不屑一顾,只愿以白银进行贸易,英国急需寻找一种能打开中国市场的商品。这一战略最终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通过这场战争,英国不仅获得了香港的统治权,更成功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简而言之,英国构建了一个以伦敦为中心的全球帝国体系。除了南美洲之外,世界各大洲都能看到大不列颠的身影。与偏好武力征服的法国不同,英国在扩张版图时运用了多样化的统治手段。其中,债务成为了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之一:英国商人善于利用当地统治者对工业制成品的渴望,怂恿他们累积巨额债务,而后便以“协助管理财政”为名,达到控制全局之实。马来亚和埃及便是在这种金融陷阱中落入英国掌控。与此同时,在中亚地区,英国又与沙俄展开了著名的“大博弈”,双方为争夺这片区域的主导权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略较量。

值得玩味的是,英国曾犹豫是否要介入美国的另一场战争——南北战争。从经济联系来看,英国与南方各州关系更为密切,其纺织工业严重依赖南方的棉花供应。在意识形态上,英国贵族也更倾向于南方的贵族阶层,而非东北部那些性格顽固的清教徒后裔。然而,林肯颁布的《解放奴隶宣言》让情况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因为支持南方,就等同于支持奴隶制度。即便是一向精于权术的英国人,在1860年代也不愿越过这条道德红线。

在国内政策上,英国堪称自由经济学的典范,将自由贸易和产权保护奉为圭臬。然而,法国大革命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不列颠,各个政党不得不采取不同策略来应对日渐高涨的民粹主义:辉格党选择了怀柔路线,而托利党则采取了强硬对抗的态度。

19世纪后期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黄金时期。这是一个工业化、文学、科学与哲学百花齐放的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正如威廉·布莱克所描绘的“黑暗的撒旦磨坊”),英国工业阶级的面貌也随之改变。工厂的工时制度将工作与家庭生活泾渭分明地划分开来,由此也衍生出了新的性别角色定位。与此同时,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蓬勃发展,这个时代对20世纪的种族观念和性别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一个蒸汽机轰鸣的时代:文学巨擘查尔斯·狄更斯笔下展现着社会百态,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推理着层层谜案,勃朗特姐妹书写着浪漫情怀,德古拉伯爵演绎着哥特传奇,吉夫斯与伍斯特展现着英式幽默,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则记录着时代变革。在这个时期,中产阶级的体面生活方式被规范化和理想化。

简而言之,大不列颠帝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对内是蓬勃发展的工业和政治体系,对外则是毫不掩饰的帝国主义扩张。这个时代以一支所向披靡的皇家海军为后盾,英国通过武力维系着一个以其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而社会动荡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战争的威胁如幽灵般始终徘徊在时代的帷幕之后,人们隐约意识到,在这个所谓的“美丽新世界”里,战争的面目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证明,这最终成为了现实。




杂项[回到顶部]


  • 大不列颠文明标记是卡米拉王后的王冠,这顶王冠于1911年为特克的玛丽一世加冕典礼制作,最后一次使用是在现任国王查理三世的妻子卡米拉的加冕典礼上
官方的大不列颠演示图 大不列颠艺术设定



主题曲[回到顶部]



大不列颠主题曲为耶路撒冷(Jerusalem),又称为“古时足迹”(And did those feet in ancient time),是诗人威廉·布莱克在1810年所著的幻想诗《弥尔顿》序言出现的诗歌,诗歌中表达了威廉·布莱克对工业化时代到来的厌恶,在19世纪初被借用歌词后改编成了一首英国爱国歌曲,正名即耶路撒冷,被誉为是英国的第二国歌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