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者伯夷(Majapahit)
文明信息
侧重点 文化、经济
解锁条件 扮演 高棉
扮演 孔雀
扮演 征侧
改良3个珍珠
拥有3条海上贸易路线
后续解锁 明治日本
领导者
(地理)
卑弥呼
何塞·黎刹
征侧
奇观 婆罗浮屠
开局优势 香料
海岸
大地在呼唤着守护者。满者伯夷予以回应,借助智慧、力量和优雅,他们的名号传颂四方。



特性[回到顶部]


忽必烈麾下海军出人意料的反叛为印尼最后一个卓越的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王朝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在全球化的曙光中,满者伯夷征服并掌控了香料群岛。然而,经过三个世纪的统治,局势开始风云变幻。日益壮大的穆斯林贸易网络逐渐将满者伯夷边缘化,最终将其势力范围压缩至巴厘岛。尽管如此,这个古老王朝的文化遗产仍在此地得到延续。


内加拉
首都之外的所有城市+1专家上限。在探索时代之后,专家上限提升效果消失,在你增加上限之前,专家将变得不可用
建造婆罗浮屠时+30%生产力效用


爪哇火炮(Cetbang)
满者伯夷特色海上单位。对抗海上单位时+5战斗力。可消耗1移动力对2格范围的地块进行掠夺
提到“蒙古部落”,人们往往会想到横跨欧亚大草原的骑射兵。然而,忽必烈统治下的元朝蒙古帝国在1293年还试图入侵爪哇,这次入侵为满者伯夷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海军的背叛,蒙古的入侵最终失败,但爪哇保留了蒙古人入侵时遗留下的火炮。这些爪哇火炮是一种轻型火炮,配备一或两个炮管,并安装在旋转支架上,设计看起来非常现代化。同年,满者伯夷已开始使用双管旋转火炮,而英格兰和法国还在为长弓与弩孰优孰劣争论不休。
爪哇火炮虽然没有攻城炮那样的威力,难以有效对抗敌舰,但它们依然有独特的用途。当时的海军船只主要作为战士的载体,而爪哇火炮的作用在于,向敌军满载的甲板发射一轮炮弹,便能在敌人拔出爪哇匕首之前造成巨大伤害。

佩丹达(Pedanda)
满者伯夷特色传教士。拥有“传播宗教”行动的平民单位。首次让一个定居点皈依信仰时获得25文化值和金币
在满者伯夷,社会分为四个种姓,每个种姓承担不同的责任。其中的最高种姓婆罗门通常是统治者和祭司,他们集世俗权力和神权于一身,负责领导人民。最高的祭司被称为“佩丹达”。
这种传统在满者伯夷帝国衰落期间传播开来。帝国对印度教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对湿婆的崇拜上。在帝国衰落期间,公民们纷纷逃往巴厘岛,其中一位叫尼罗萨的僧人创立了一个新的湿婆祭司团,并成为最高祭司。今天,他被认为是后来佩丹达的祖先,这一传统在巴厘岛社会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双柱门(Candi Bentar)
+5文化值。从海岸地形、可航行河流和奇观获得+1文化值相邻加成。满者伯夷特色文化值建筑。无时代限制
满者伯夷风格的印度教寺庙具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一道分界门(candi bentar)。这座门的形状宛如被一分为二的大山,象征着世界的分裂,同时揭示了另一个深埋其中的世界。分界门类似于一座被分成两半的佛塔(一种圆顶状建筑),其内壁光滑,通常用作古典爪哇舞者进出的通道。除了具备美学上的价值外,分界门并没有实际的防御功能,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激发人们的敬畏之情。
在16世纪,印度尼西亚的印度教信仰大部分已经被伊斯兰教所取代,剩下的印度教信徒逃往巴厘岛,那里仍是印度教的主要信仰中心。巴厘岛的印度教形式与南亚的印度教有所不同,但相关的神灵、种姓体系、哲学基础等基本结构得以保留。巴厘岛的寺庙非常重视水,它们构建了一套位于泉水源头、村庄中心和村庄下游的寺庙体系,分别代表着创造、统治和毁灭的场所。

梅鲁(Meru)
+5幸福值。从山脉和奇观获得+1幸福值相邻加成。自然奇观+2幸福值。满者伯夷特色幸福值建筑。无时代限制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天堂的核心被认为是须弥山,这是众神的居所。在巴厘岛,印度教寺庙被视作天堂的微缩版,其层层叠叠的尖塔不仅与须弥山同名,也同样被称为须弥。这些须弥山之上都陈设有圣物,既象征着神的存在,也标示着神灵在寺庙之中的庄严降临(这一概念在包括暹罗市政部分所述的九宝中也有体现)。
须弥结构展现了满者伯夷社会对于神性的深刻理解与尊崇。爪哇王室认为自己的血脉可以追溯到毗湿奴,而神庙的存在确保了神圣力量的一部分始终处于统治者的掌握之中。事实上,在印度尼西亚的王权观念中,掌握秘密魔法力量至关重要,这种力量既可能源于神圣的血统,也可能来自于超自然的守护者,或是拥有魔力的克里斯(匕首)。

普拉(Pura)
满者伯夷特色城区。建造方法是将双柱门和梅鲁放置在同一个区块中。建成后获得1件遗物
公元一世纪,印度教传入印度尼西亚,成为该地区首个主要世界性宗教,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梵语和其他南亚文化影响。印度教通过梵文诗歌和史诗进行传播,当地统治者通过宗教将自己与遥远的(和权威的)南亚中心联系起来,以寻求获得权力。一旦被王室接受,宗教就会慢慢渗透到平民阶层。从第一个千年开始,印度教寺庙的建设稳步展开,其中便包括婆罗浮屠、普兰巴南等地的建筑。修建寺庙已成为满者伯夷精英阶层的权力语言,当他们从日益衰落的帝国逃往巴厘岛时,也将其一同带入。
而“普拉(pura)”一词正是源自巴厘岛。爪哇的印度教寺庙是满者伯夷帝国的所在地,其仍被称为“禅邸(candi)”。但此处所指的禅邸并非寺庙的分界门,而是岛上的满者伯夷遗产。




市政树[回到顶部]



哇扬
Wayang

800
解锁 双柱门
解锁 潘吉

[精通]
640
加建时+25%生产力效用

信仰流派
Aliran Kepercayaan

800
解锁 梅鲁
解锁 爪哇史颂

[精通]
640
当佩丹达让一个定居点皈依信仰时,额外提供25文化值

努桑塔拉
Nusuntara

1200
探索时代文化值建筑获得海岸的+1幸福值相邻加成
解锁 苏巴克水田

[精通]
960
海上单位对抗陆地单位时+5战斗力

甘美兰
Gamelan

2000
城区+2文化值
+1定居点上限
解锁 婆罗浮屠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威尔瓦提克塔
Wilwakikta
淡马锡
Tumasik
吉兰丹
Kalanten
萨穆德腊
Samudra
南浡里
Lamuri
巴鲁斯
Barus
达玛克腊亚
Darmmacraya
贝达胡鲁
Bedahulu
卢瓦加哈
Lwagajah
龙目米腊
Lombok Mirah
莪仑
Gurun
卢马江
Lumajang
萨克萨克
Saksak
苏克达纳
Sukdana
桑皮特
Sampit
帕奈
Panai
巴鲁斯
Barus
达利旺
Taliwang
望加锡
Makassar
马洛科
Maloko
安布万
Ambwan
丹戎古泰
Tanjung Kutei
达哈
Daha
图班
Tuban
戎牙路
Hujung Galuh
巴让
Pajang
巨港
Palembang
占碑
Jambi
勃泥
Berune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起初,君王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毗湿奴、湿婆以及诸神与人间事务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神与人之间的联系开始逐步淡化,后续君王相比于他们的前辈,或多或少失去了一些光辉。因此,历史可被视为人类逐步脱离神性光辉,步入不确定黑暗的旅程,同时期待着神某日的重现。

光线减弱的概念涵盖了空间要素的考量。在乔治·赛代斯描绘的“印度化东南亚国家”框架中,神圣性质嵌入于以君主为核心的体系之内,其辖区要么被核心所影响,要么从中心分裂而出。在这类国家中,仪式和吸引力视作保护民众的策略,而致敬的形式既可以是劳动力也可以是物资。满者伯夷(包括高棉在内)便是遵循此模式的国家之一。与此相对,陆地国家(例如高棉和早期的暹罗)更侧重于土地的统治,而岛屿国家则专注于海上贸易的控制。然而,遗憾的是,这也成为了它们覆灭的原因之一。

在满者伯夷的辉煌之前,已有数个杰出的城邦兴起,其中三佛齐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位于现今巨港城附近的三佛齐曾掌控着一个庞大的区域贸易网络,直到南印度的朱罗王朝侵占并摧毁了它。随着三佛齐的衰落,夏连特拉王国在其后崛起。公元八世纪,这个位于爪哇的印度教-佛教王国不仅建立了雄伟的婆罗浮屠纪念碑,还与蒙古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些国家的兴衰随着各自王朝的更迭而变迁;新兴的王朝往往会选择新的首都,开启全新的帝国篇章。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夏连特拉。正当他们成功抵挡蒙古入侵之际,一个后来被誉为克塔拉亚萨的人物站到了蒙古一方,击败了篡位的夏连特拉新君,随后又反过来攻击蒙古人,成功将他们赶出国境。在战胜了所有的对手后,他在一个盛产苦橘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首都——满者伯夷。

克塔拉亚萨开始努力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因为许多省份都在抵抗新政权。更令人头疼的是,他的儿子因其臭名昭著且放荡不羁而闻名,甚至企图迎娶自己的同父异母姐妹。他对自己的治疗师之妻也产生了非分之想。从我们的角度看,这些都不是明智之举。他在一次手术中丧生,而他的大臣加查·马达则转而杀害了那位治疗师(这也许是掩盖谋杀的行为)。

加查·马达启动了他的扩张计划。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爪哇、苏门答腊、巴厘岛以及其他岛屿地区。在部署军队的同时,他们也致力于扩大自己的声誉。当像马来这样的国家派遣使团向中国明朝进贡时,满者伯夷也不甘落后,派出自己的代表,以此来向中国展示,马来的使团不足为信,满者伯夷才是真正的主宰。

到1400年时,满者伯夷的光辉开始黯淡。这一时期也恰逢郑和扬帆远航的年代。作为中国杰出的航海探险家,郑和到达并详细记录了满者伯夷。他的来访不仅标志着明朝在此区域影响力的逐步增强——明朝此前刚刚战胜了蒙古的遗留势力,建立了自己的帝国——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随后的百年中,日渐强大的周边诸侯和邻国逐步侵蚀了满者伯夷的力量。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在该区域扩散,穆斯林统治者倾向于加入西方的贸易网络,这对满者伯夷的传统立场构成了新的挑战。随着曾经的大臣淡目苏丹宣布独立,满者伯夷王国正式终结,其首都也于1527年迁离。

然而,满者伯夷仍然续存。特丽布瓦娜女王在巴厘岛重建了满者伯夷。巴厘国王仍声称自己是古代爪哇国王的后裔(尽管他们被荷兰人正式废黜)。满者伯夷化的印度教传统得以保留,这种宗教融合了原住民泛灵论与极为古老的东南亚印度教,旨在一个逐步走向衰落的王朝中培养与保存力量。东南亚穆斯林制海权体系的兴起带来了满者伯夷的终结。伊斯兰教以独特方式与印度教融合,造就了爪哇人特别的信仰风格。




杂项[回到顶部]


  • 满者伯夷文明标记是满者伯夷太阳(Surya Majapahit)
官方的满者伯夷演示图 满者伯夷艺术设定



主题曲[回到顶部]



满者伯夷主题曲的原曲为巽他繁荣(Sunda Mekar),歌词是一种祖先诗(Cacandran),Cacandran一词来自梵语月亮(Candra),为巽他族的祖先们流传下来的一些充满智慧的重复诗(Rajékan),这些诗词通常拥有用于占卜或描述一个特定时期地区特色的功能,Sunda Mekar就是一首描述古代巽他王国美丽山河的祖先诗。歌曲本身属于一种Tembang,在巽他语中就是“歌”的意思,为巽他岛最主要的音乐形式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