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Carthaginian) | |
![]() |
|
文明信息 | |
侧重点 | 经济、军事 |
后续解锁 |
![]() |
领导者 (地理) |
![]() ![]() ![]() |
领导者 (策略) |
![]() |
奇观 |
![]() |
开局优势 |
海岸 草地 |
苏尔的儿女远道而来,宣告自己的命运。他们将在世界中心统御一个无与伦比的帝国。
特性[回到顶部]
从北非海岸一隅的谦卑殖民地,到傲视地中海的经济霸主,迦太基的崛起可谓传奇。它那流线型的商船穿梭于已知世界的各个角落,运送着珍奇货物和无尽财富。在本土,迦太基城因其技艺精湛的工匠和渊博的农耕智慧而声名远播。先与希腊、后与罗马的较量,塑造出了一批叱咤风云的将领和所向披靡的海上力量。然而战争最终成为了迦太基的催命符,这座辉煌的城邦于公元前146年轰然倒塌,化为历史尘埃。
腓尼基遗产
只能拥有1座城市。无法将城镇转换为城市
每次创造出商人或殖民者时额外获得一个相同单位
建造比尔萨城塞时+30%


迦太基特色骑兵单位。只能被购买,且成本更高。每有1特色城市资源分配给首都,便+1战斗力。无视控制区
迦太基的实力主要建立在贸易航线和分布各地的沿海殖民地之上。这种特殊的帝国形态决定了,无论是城市本身,还是其经济势力范围内的人口都不甚稠密。因此,在战时为了扩充军力,迦太基往往会招募邻近的努米底亚人充当雇佣兵。这些柏柏尔族勇士以其独特的战法闻名:他们装备轻盈,善使标枪,驾驭着体型虽小但异常敏捷的战马;凭借其出众的速度和机动性,常常能给敌人造成无休止的骚扰和打击。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努米底亚骑兵成为了迦太基军队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汉尼拔远征意大利的战役中,还是在北非抵御罗马军队入侵时,这支部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迦太基特色开拓者。如果定居点与资源相邻,+1上船移动力、+1人口
迦太基最初不过是腓尼基人为控制地中海贸易而建立的一个小型沿海前哨。随着这座城市日渐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政治中心,迦太基也开始效仿其母邦的扩张模式,以建立殖民地,而非单纯的领土扩张来铸就其帝国基业。从历史角度看,这种扩张方式常被描述为具有侵略性和帝国主义色彩(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罗马史料对迦太基颇具敌意的记载)。然而,近代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同的历史图景:在早期,迦太基主要致力于接管和加强地中海西岸既有的腓尼基定居点,直接的领土征服是后来才出现的现象。在后期阶段,迦太基开始向地中海沿岸乃至更远的地区派遣殖民者,建立新定居点。这些殖民地既是贸易枢纽和物资中转站,也为迦太基舰队提供了安全的港湾。

+2


环型港(cothon)是迦太基港口的内港,也是这座城市海军的驻扎地。它的名字源自一种形状相似的希腊饮水器皿。整个港口呈圆弧形,中间有一座小岛,完全由人工建造而成。内外两岸都建有船库,船库上方则是储存各类物资的仓库。古典文献记载环型港可停泊多达220艘战船,但考古发现表明实际数量可能更接近170艘。这座独特的港口已成为古代迦太基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有趣的是,环型港的建造其实始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在迦太基历史末期才方得完工,距离迦太基最终毁灭还不到50年。

+2


迦太基港口分为两个区域:军港与商港。其中商港虽为平民所用,却是迦太基积累财富的经济命脉。这座人工开凿的矩形港湾见证了无数商船的进出、装卸,也是征收商税和接收各地殖民贡品的枢纽。虽然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经过大规模翻修,商港的占地面积依然只有七公顷,规模虽小却地位显赫。为弥补空间不足,港口修建了一条延伸入海的木质码头,以此扩展泊船空间。

迦太基特色城区。建造方法是将环型港和船坞放置在同一个区块中。可分配给此定居点的资源数量+2
作为一个以航海贸易立国的经济强权,迦太基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其港口。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港口工程由两部分构成:供商船停泊的外港区,以及专供军舰使用的内部环型港。整个港区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从沼泽地中开凿而成,工程浩大,单是土方工程就达到约23.5万立方米。港口建筑采用砂岩切石精心砌筑,四周环绕高大的城墙,几乎将整个港区隐藏起来。外港和内港的入口处较为窄小,可以用粗重的铁链封锁,构成了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当罗马军队攻陷迦太基时,这座港口首当其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时至今日,港口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地镌刻在突尼斯的海岸线上,成为诉说迦太基昔日荣光的少数见证者之一。
市政树[回到顶部]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迦太基 Carthage |
鲁西卡德 Rusicade |
提斯德鲁斯 Thysdrus |
鲁斯古尼亚 Rusguniae |
廷加 Tinga |
加迪尔 Gadir |
奥亚季 Oyat |
基提翁 Kition |
拉帕苏斯 Lapathus |
伊达利翁 Idalion |
鲁斯皮纳 Ruspina |
乌提卡 Utica |
席兹 Ziz |
卡拉利 Karaly |
塞克西 Sexi |
卡帕拉 Kapara |
鲁萨迪尔 Rusadir |
阿布德拉 Abdera |
马拉克 Malake |
利利拜乌姆 Lilybaeum |
楚卢 Chullu |
阿兰比斯 Arambys |
哈德鲁梅图姆 Hadrumetum |
梅宁克斯 Meninx |
希波 Hippo |
莫提亚 Motya |
特纳埃 Thenae |
莱普提斯 Leptis |
查布拉坦 Tsabratan |
马莱斯 Maleth |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公元前12世纪发生了一场席卷地中海和近东地区的文明浩劫,让这里曾经辉煌的青铜时代文明轰然倒塌。气候变迁、技术差距、外族入侵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逐渐瓦解了各个中央集权政府的统治根基。随之而来的是帝国的崩塌,曾经繁华的城市中心随之凋零,人们不得不分散迁徙至各个偏远的乡村定居点。
然而,并非所有文明都湮没于历史的黑暗之中。腓尼基城邦的崛起可以追溯到至少两个世纪之前,它们最早出现在埃及征服黎凡特沿海定居点的史料记载中。这些城邦逐渐发展成为连接欧洲、北非和亚洲的贸易枢纽,但也不得不与觊觎其区域经济优势的各大帝国周旋。青铜时代的崩塌让这些帝国势力相继衰落或覆亡,他们对腓尼基人的钳制也随之瓦解。获得真正独立的腓尼基人终于迎来了腾飞的机遇。他们迅速填补地区权力真空,很快掌控了整个地中海的贸易网络。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腓尼基人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建立殖民地,其势力范围沿欧洲和北非海岸不断延伸,最终远达摩洛哥和西班牙。他们筛选殖民地的标准十分严格:良好的天然港湾、通达的本地市场,以及对周边资源的控制力,缺一不可。
公元前814年,一群远道而来的苏尔殖民者在现今突尼斯的突尼斯湾找到了他们理想中的新家园。这片土地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座易守难攻的山丘俯瞰着下方的港湾,而港湾不仅能为船只遮风避浪,更因紧邻西西里海峡这个地中海贸易咽喉要道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苏尔人迅速在此奠基立城,将这座新建的殖民地命名为“qrt-ḥdšt”,意为“新城”。这座城市,就是后世闻名的迦太基。
迦太基建城史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平实的历史记载,另一个则是后世流传的传奇故事。第二个版本讲述了一位叫狄多(又名艾莉莎)的苏尔女王的故事。兄长皮格马利翁不仅夺走了狄多的继承权,还残忍谋害了她的丈夫。为逃避兄长迫害,狄多被迫逃至北非。在那里,她与一位柏柏尔当地部落首领达成协议:她可以拥有一张牛皮能覆盖的土地。狄多聪颖过人,将牛皮裁成极细的皮条,首尾相连,竟然围住了日后发展城市的整座山丘。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迦太基不过是众多殖民地中的一座普通城邦。然而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横扫黎凡特,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攻陷苏尔,这座腓尼基权力中心轰然倒塌,大批苏尔难民被迫离乡背井。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最终涌入迦太基,这座殖民地城市因而人口骤增。苏尔的衰落与迦太基的兴起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迅速崛起,成为地中海新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迦太基的富庶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商贸往来、藩属进贡和税收征收。与其他腓尼基城邦甘于固守城池不同,迦太基人野心勃勃,通过不断征服扩张其疆域版图。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并与邻国努米底亚王国结盟,迦太基的军队横跨地中海两岸,不仅征服了其他腓尼基殖民地,还开拓了大片新领土。关于迦太基何以走上扩张之路,史学界有多种解读: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在与希腊、罗马的贸易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也有人将其归因于军事将领在迦太基政坛上的日益强势。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迦太基并未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管理这些新征服的领地,而是建立起一种霸权体系:向属地和殖民地征收贡品,同时将它们打造成贸易枢纽,发挥商业价值。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迦太基的政体已经从君主制逐步演化为共和制。政权最高层由两位士师(意为“法官”)把持,后者通过选举从最具权势的贵族家族中产生。他们与一个拥有二百到三百名成员的元老院共掌国政。在这个体系下,公民大会负责对士师和元老院提出的法律议案进行表决。迦太基政制的一大特色是军政分离:军事将领或经由选举产生,或由上级任命,但不得干预政务;同样,作为最高行政首脑的士师也无权干预军队事务。
比尔萨城塞巍然矗立于山顶,俯瞰着碧波万顷的大海,是这座城市最为显赫的地标。山坡之下分布着四大居住区,以及一处规模宏大的港口。在城市中心区域之外,则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迦太基人在农业上造诣颇深,他们成功培育了多样化的农作物,不仅满足了城中居民的需求,还创造了大量盈余供出口。迦太基的农业技术如此珍贵,在这座城市覆灭之后,农学家马戈撰写的一部农业专著有幸得以保存流传。
迦太基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先遭遇的重大挑战来自希腊。早在迦太基还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殖民地时,希腊就已经是腓尼基人在地中海贸易中的强劲对手,不断蚕食后者的贸易霸权。随着迦太基崛起,积年的商业角力自然转移到了这座新兴城邦身上。两大势力很快剑拔弩张,兵戎相见。自公元前480年起,双方为争夺西西里岛的控制权,爆发了一连串战争。
公元前3世纪,罗马取代希腊,成为了迦太基的最大敌手。西西里岛再次成为导火索,在公元前264年点燃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战火。这场持续二十余载的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迦太基不仅失去了在西西里的全部领地,还要面对雇佣军的内部叛乱。然而战火并未就此平息,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横穿高卢,跨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从北方对罗马发起进攻。在坎尼会战中,他大败罗马主力,但因援军迟迟未至,未能彻底征服罗马。最终,罗马人成功将迦太基军队驱逐出意大利和西班牙,再次赢得胜利,由此确立了其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战败的迦太基不仅被剥夺了所有海外领地,海军也被削减至仅剩十艘战船,实际上已沦为罗马的附庸国。
这座古城还被剥夺了发动战争的权利。然而五十年后,为了反击努米底亚对其领土的侵扰,迦太基违背了这一禁令,重新组建军队。表面上,罗马对迦太基与努米底亚的纷争并无干涉之意,但第二次布匿战争在罗马人心中留下的创伤始终未愈。虽然罗马在政治上已完全掌控迦太基,却始终对这个宿敌心存戒备,尤其是看到迦太基通过贸易和农业的传统方式逐渐恢复元气。元老院中的老加图更是因每次演说必以“此外,我认为必须摧毁迦太基”结尾而闻名。迦太基针对努米底亚展开军事行动,恰好给了罗马一个期待已久的战争借口。战火重燃,这座古城随即被围困,最终惨遭彻底摧毁,化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