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令下,阿克苏姆已耸立在世界之间的门户上。愿唯德才兼备之人方能通过,领略其威严。
特性[回到顶部]
非洲红海沿岸曾属于被先知玛尼称为古代世界四大强权之一的阿克苏姆王国。在公元第一个千年的多数时间中,阿克苏姆商人从非洲内陆获取象牙、黄金、香料等商品,再将它们运往印度、波斯或地中海地区。然而这些贸易路线同时也为阿克苏姆的衰落埋下了祸根——当阿拉伯哈里发王国接管丝绸之路后,阿克苏姆遭到孤立,开始走向衰败。
自然财富王国
资源+2

建造巨碑时+30%


阿克苏姆特色海上单位。在海岸上+4战斗力。拥有1次建立海上贸易路线的能力
阿拉伯帆船在印度洋和红海之间航行已有数个世纪。尽管被称为阿拉伯帆船,它实际上是连接印度、东非和中东之间贸易路线上的重要船只。从肯尼亚的拉穆港到阿克苏姆的阿杜利斯港,再到也门的穆萨港、印度的古吉拉特邦港,甚至远至中国,这些挂着三角帆的尖头单桅帆船载着从非洲运出的熏香、象牙和海龟壳,与其他地区的贵金属和葡萄酒等商品进行交换。到了19世纪,人口也成为了这种贸易的一部分。
“阿拉伯帆船”是一个统称,涵盖了多种类似的船只。其中包括大型双桅巴格拉船,这种船长达30米,配备30至40名船员,能够进行远距离航行;还有小型捕鱼帆船,由约12名船员驾驶。海盗也钟情于这种船只,通常驾驶大型阿拉伯帆船在当地及周边水域活动。

阿克苏姆特色贸易船只。无法被掠夺。+10贸易路线范围
阿克苏姆王国位于红海沿岸,是当之无愧的海上贸易十字路口。地处埃及、阿拉伯和撒哈拉以南海岸之间,阿克苏姆的市场吸引了来自周围各国的商品,最终还吸引了来自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贸易往来。然而,阿克苏姆不单单依靠进口盈利;他们还生产象牙和黄金等有利可图的出口商品。
阿克苏姆的地理面积虽然不大,但借凭对贸易路线的控制和其作为商业目的地的吸引力,鼎盛时期的阿克苏姆国库十分充盈。公元六世纪,卡莱布一世在阿拉伯半岛南部设立了驻军,巩固了阿克苏姆对红海两岸的控制,并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贸易路线的掌控。
蓬勃发展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船只,尤其是“蒲草船”。蒲草船是一种用干燥的纸莎草杆制造的船,由一根长杆来引导方向。由于重量轻,蒲草船适合在浅水区和湖泊中使用,将货物运送到沿岸的市场。蒲草船成本低廉且制造快捷,其经久不衰的效率延续至今,如今塔纳湖地区的人们仍然在使用这种船只。

+2


在阿克苏姆,王权与宗教紧密相连,国王被视为主神阿斯塔的后裔。公元四世纪皈依基督教前,王陵都建有雄伟巨大的方尖碑。这些建筑装饰着假窗和假门,仿佛为已故国王建造的立式宫殿摩天楼。对首任基督教国王埃扎纳而言,这些方尖碑十分令人厌恶,因此废止了这一传统,尽管他自己的坟墓上仍竖立着一座方尖碑。此后,这些建筑最初的宗教或社会功能几乎全部消失。如今仍有数百座方尖碑保存,包括大石碑和埃扎纳国王石碑。
市政树[回到顶部]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阿克苏姆 Aksum |
扎拉-贝特-马凯达 Zala-Bet-Makeda |
埃奇玛拉 Etchmara |
古洛-马凯达 Gulo-Makeda |
哈盖罗-德拉格韦 Haghero-Deragweh |
德尔古阿 Dergouah |
亨扎特 Henzat |
哈姆 Ham |
安扎 Anza |
霍森 Hawzien |
德古姆 Degum |
阿杜利斯 Adulis |
切尔戈斯-阿古拉 Chergos Agula |
纳兹雷特 Nazret |
耶哈 Yeha |
赫赫扎特 Hehzat |
亚丁 Aden |
梅拉佐 Melazo |
乌查特-戈洛 Wuchate Golo |
阿迪-达诺 Addi Dahno |
埃达格-哈姆斯 Edage Hamus |
阿迪-加拉莫 Addi Galamo |
马塔拉 Matara |
韦格罗 Wegro |
奎哈 Kwiha |
阿迪-格拉马腾 Addi Grammaten |
卡斯卡塞 Kaskase |
费吉亚 Fegya |
拉利贝拉 Lalibela |
萨巴 Saba |
科罗埃 Koloë |
科哈依托 Qohayto |
马斯特 Maste |
特孔多 Tekondo |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在古代地中海世界,一条贸易生命线从罗马延展至中国(随着时间推移,通过多条不同路径,最终形成了丝绸之路)。在这条通道的南端坐落着阿克苏姆王国,先知摩尼将其并列为世界四大强权之一,与罗马、中国、波斯比肩。阿克苏姆自视为库施(或努比亚)的法定继承者,而希腊人则称其为埃塞俄比亚。这个地区位于尼罗河上游(即现代所指的南部,这一称谓在地图上看似令人困惑,但若沿河而航则显得颇为合理)。该王国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及身份认同,与埃及紧密相连。库施不仅与埃及交易,时而被其统治,时而又掌控整个尼罗河流域。阿克苏姆跨越红海,主宰着连接非洲至印度的贸易路线,而把地中海的贸易版图让给了希腊和罗马的势力。
这条贸易路线的两端各具优势。阿克苏姆和罗马如果固守边疆,就可以免受在波斯与印度大地上横行的军队侵扰,安然从贸易中获利。阿克苏姆的贸易清单引人注目,包括犀牛角、象牙,以及来自非洲内陆的各种商品。得益于其位于红海口岸的战略位置,阿克苏姆得以在印度与罗马统治下的埃及之间的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商人们试图绕过叙利亚和其他波斯属地从其经过,这点尤其使阿克苏姆获益颇多。
该王国预示了后来形成的基督教埃塞俄比亚王国。在阿克苏姆,最初的信仰体系是多神教,直到一位国王在提尔城捕获了一名名叫弗鲁门修斯的基督教少年。弗鲁门修斯留在阿克苏姆,后来成为了皇家继承人埃扎那的导师。埃扎那最终转向基督教,这一转变可能是出于希望通过宗教信仰来加强与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除基督教外,现代埃塞俄比亚人还认为他们的吉兹文字源于阿克苏姆时期,虽然阿克苏姆文化深受阿拉伯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响,这一点上仍存在争议。
随着七世纪穆斯林哈里发的崛起,阿克苏姆的辉煌日渐黯淡。不断扩张的阿拉伯势力不仅对阿克苏姆在也门的属地构成威胁,穆斯林对埃及的征服和基于宗教纽带建立的贸易帝国的确立,导致阿克苏姆标志性的贸易路线在埃塞俄比亚统治下已不复存在。阿克苏姆的君主这次选择了不转变信仰,渐渐消失在中世纪埃塞俄比亚逐渐闭塞的王朝序列中。
尽管阿克苏姆奠定了现代埃塞俄比亚的基石,人们依旧对可能形成的不同埃塞俄比亚充满好奇。倘若阿克苏姆能够与拜占庭维持开放的往来,东地中海以及整个东正教世界的命运或许会迥异。可以设想,东正教影响力范围从君士坦丁堡南扩至斯瓦希里海岸,一直伸展至现今的肯尼亚。然而,这个设想未能成真,阿克苏姆一旦与外界隔绝,便逐渐淡出了历史。
称阿克苏姆王国的结束为“衰落”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十世纪,阿克苏姆遭遇了外来入侵,入侵者可能是被称为朱迪特的犹太女王,或是来自南方的肯尼亚女性统治者。虽然确有军事侵袭发生,但鉴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偏见,对于侵略者为非基督教徒的断言应持保留态度。还有其他证据显示,长期的雨季结束后,埃塞俄比亚再次面临干旱问题,进而导致粮食供应短缺。作为非洲之角的一股强大力量,埃塞俄比亚将会再度崛起,但其影响力的中心将从红海转移到高地区域。然而,这属于一个新的历史篇章,一个包含阿杜瓦战役、岩石教堂以及抵抗殖民主义斗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