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Khmer)
文明信息
侧重点 科技、扩张
后续解锁 朱罗
满者伯夷
暹罗
领导者
(历史)
阿育王(舍世者)
领导者
(地理)
阿育王(制霸者)
卑弥呼
征侧
奇观 吴哥窟
开局优势 泛滥平原
热带
繁荣从天降临,顺流而下,滋养着水域之主高棉。富饶之雨怎可落在他处?



特性[回到顶部]


高棉帝国又称吴哥王朝,堪称东南亚印度教-佛教文明的典范。它以其核心地带为中心,向整个区域辐射影响力。高棉的真正力量源自水资源,他们巧妙利用湄公河的季节性洪水,滋养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群。然而,随着这些洪水的逐渐减少,高棉的势力也日渐衰退。最终,这个往昔帝国的霸业之梦化为今日柬埔寨、泰国、老挝和越南境内的壮美遗迹。


赛坎姆-查姆弄
河流上的区块不会移除地块的自然产出
建造吴哥窟时+30%生产力效用


战象(Yuthahathi)
高棉特色骑兵单位。战斗力更高,但移动力较慢。免疫洪水伤害。无视控制区
“暹罗战象”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源于南亚口语而非书面语言(口语对大象的称呼不同于书面梵语或巴利语对大象的称呼)。它特指的是暹罗的皇家战象。正如吴哥的雕刻所展示的那样,国王骑着皇家大象,高高耸立于士兵之上,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象征意义上,他都在他的臣民之上。这是东南亚皇权的恰当隐喻,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战术优势。大象虽然会受到长矛和剑的攻击,但比起较小的坐骑,它们更为坚韧。骑在大象背上的战士可以越过盾牌和前排士兵进行射击,或者用长矛与敌国国王决斗。骑战象也象征着国王之间的冲突,国王们在普通士兵的混战之上进行对决,整个战场都能看到其结果。大象还出人意料地安静,能够在泥泞的地面上自如地行走,远胜步履蹒跚的马匹。虽然在后来干燥气候中,骑马弓箭手的崛起结束了大象的主导地位,但大象在东南亚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吠舍(Vaishya)
高棉特色商人。平民单位,可建立贸易路线,从外国定居点进口资源。免疫洪水伤害。无视来自湿地地形的移动力减益
高棉照搬了印度的治国模式,将社会划分为四个种姓,即四个阶层:婆罗门(学者)、刹帝利(战士和统治者)、吠舍(农民和商人)和首陀罗(工匠和工人)。这一社会结构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其目的是通过预先确定人的社会职责来维持社会秩序。
吠舍负责从事合乎道德的内外贸易。区域贸易主要集中在湄公河沿岸,而国际贸易则在沿海地区与印度、爪哇和中国等国家之间开展。国际贸易主要由男性负责,但在高棉市场中的本地摊位大多由女性经营。

芭莱湖(Baray)
+3食物。此定居点中的所有泛滥平原+1食物。高棉特色改良设施。无时代限制。不会移除地块上仓库加成。必须放置在平坦地形上。每个定居点限一个
吴哥文明的显著特点是对水的管理,尤其在季风季湄公河逆流之时。在皇家宗教仪式上,国王扮演着向人民传达上天旨意的角色。作为神明在人间的代表,国王有责任确保人民幸福安康,而东南亚的繁荣依赖于水。吴哥拥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芭莱湖,而西芭莱湖能够容纳5299万升水——这便是国王能够照料人民生活的证明。芭莱湖是印度教/佛教神话中的创世之海,它将宗教意义和工程技术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市政树[回到顶部]



缪宋
Mousong

150
解锁 芭莱湖
改良设施、建筑和区块不会被洪水掠夺
解锁 春耕节

无上权威
Amnach

250
战象+1移动力
解锁 瓦尔那
解锁 吴哥窟

转轮圣王
Chakravarti

400
首都+50%发展率。其他每座城市-5幸福值
解锁 日耀王朝

[精通]
320
宫殿+3抄本槽位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耶输陀罗补罗
Yasodharapura
普思奈
Phum Snay
欧卡耶
Ou Kaev
披迈
Phimai
所科多姆
Sdok Kok Thom
奔密列
Beng Mealea
班迭斯雷
Banteay Srei
班迭奇马
Banteay Chhmar
柏威夏
Preah Vihear
磅通
Kompong Thom
洛韦
Longvek
因陀罗补罗
Indrapura
乌栋
Oudong
金边
Kampot
贡布
Phnom Penh
马德望
Battambang
暹粒
Siem Reap
波萝勉
Prey Veng
磅湛
Kampong Cham
达克茂
Ta Khmau
菩萨
Pursat
磅士卑
Kamong Speu
玛汉德拉帕瓦塔
Mahendraparvata
武雄
Takeo
诃里诃罗洛耶
Hariharalaya
上丁
Stung Treng
伊赏那补罗
Isanapura
林迦补罗
Lingapura
贾延德拉那加里
Jayendranagari
吴哥博雷
Angkor Borei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柬埔寨(高棉)帝国是一个同时存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王国,以湄公河为中心,被洞里萨湖环绕。该帝国擅长控制土地,尤其是生产水稻的土地。它将影响力扩展到东南亚大陆。虽然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山区限制了高棉与中国的接触,但其仍与亚洲大陆其他政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和通婚。位于今天越南南部的占婆帝国在高棉与越南之间形成了缓冲区。高棉帝国的历史影响力如今已经延伸到柬埔寨之外,涵盖了泰国、越南南部和老挝。

在东南亚地区(越南除外),最关键的定居形式是围绕神圣君主建立的城邦。关于印度对这一地区影响的本质,学界存在持续的辩论:这些城邦是否仅仅是印度文化的翻版,还是虽然借鉴了印度习俗但保留了东南亚特色的国家,亦或是从印度文化中吸取灵感而后走出了自己独特发展路径的政体?

采用印度的国家治理模式似乎不合常理,但这实际上是出于政治策略考量——本地的自然崇拜信仰(例如对特定山脉或河流的精神的信仰)通常与古老的血脉系统密切相关。强势的夺权者可能会采用外来意识形态作为其权力的新基础,并常常宣称自己具有(印度教的)神性。这些神圣王国的叙事通常是地方传说与全球民俗的混合体——一个普遍的创世神话(包括高棉故事)讲述了一位婆罗门国王与那伽(水龙)的结合,象征着外来/男性力量与本土/大众力量的联合,为建立神圣君主制奠定了基础。

“神王”这一称谓激发了人们对于伟大且神秘的奥兹大帝这类人物的想象。但实际上,这一概念要复杂得多。依据印度教教义,每个人内在都蕴含着神性,而某些人的神性更加显著。国王被视为拥有超凡的神性力量——正义与魅力——这让他们赢得了民众的广泛爱戴。因此他们的行为通常顺风顺水,同时也受到这些神圣力量的密切关注。与僧侣不同,国王的神性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还赋予了其权力的神圣正当性,其中包括征服和毁灭的权力。

这位君主被尊称为转轮王,即宇宙的主宰,完美的神王。此外,城市的建设依据占星学布局,也象征着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O·W·沃尔特斯将印度王国的这一体系称为“星系政体”,这是一种带有分形特征的政治结构。首都的设计仿佛天界,而次级城市则仿效首都的布局。这样的神圣架构意味着神圣力量在人间的展现。因此,远离吴哥的小城市仿佛是缩小版的吴哥,各自拥有其“小国王”。这些城市如同卫星环绕中心,而更小的城市则环绕它们,正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月球又围绕地球旋转。

除非地球脱离束缚。

阇耶跋摩二世是一位摆脱束缚的神王。当时,高棉只是爪哇夏连特王朝的一个附属国。公元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宣布自立为高棉(今柬埔寨)之王,并开始向外扩张。他的征服足迹遍布整个东南亚大陆,奠定了高棉的广泛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延续至今,尽管期间偶尔受到暹罗的统治。

王国的发展历程并非总是顺畅无阻。经过几代国王的更替,耶输跋摩在后来被称为吴哥的区域,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吴哥窟寓意为“庙宇之城”,尽管它指的是一座城市,但并不是这个地方的真实名称。这个城市的真正名称为耶输陀罗补罗。

对柬埔寨而言,湄公河是其生命线,堪称水文学上的奇观。当季风吹拂过喜马拉雅山脉(意为“雪的故乡”)时,大量降雨为印度及其东部的河流补充水源。这些奔腾的洪水顺着湄公河向下游流淌,最终抵达柬埔寨的平原地带,即现今的金边地区,然后逆流进入洞里萨湖。柬埔寨人民巧妙地利用这一独特的水流模式,成功填充了芭莱湖水库,从而解决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极端干旱问题:在土地干燥的季节如何确保额外的水稻产量。

吴哥矗立在洞里萨湖畔,其宏伟的芭莱湖水库,即便从太空中也能清晰可见。这片土地上,耶输跋摩及其后继者精心建造的佛寺建筑群见证了历史的辉煌。这些建筑不仅是工艺的杰作,更是宗教变革的象征。吴哥窟最初为印度教圣地,随后演变为大乘佛教的圣地,如今则归属于小乘佛教。宗教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两种佛教皆源自印度教,并共同尊崇印度教诸神。在柬埔寨,印度教不仅是君主神性崇拜的象征,婆罗门还担任着重要的宗教职能。大乘佛教同样重视哲学思考,其思想深受印度的影响;小乘佛教则更加注重教育普及和民众动员。中国旅行家周达观高度评价了吴哥的宗教生活多样性:婆罗门专职服务于国王,佛教徒关怀普通百姓;在这片土地上,万物皆被赋予了灵性。

耶输陀罗补罗曾是从丛林中开辟出的一座庞大城市。如今,虽然只留下了零星的石制建筑,但它曾经拥有沿着灌溉渠边延伸至乡村的住宅,一个城市便养活了大约一百万居民。这里的建筑多为临时性质,尽管存在着柚木建造的房屋和寺庙,但大部分是建造在高脚架上的茅草屋。宽敞的广场充当了市场的角色,女性在市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鱼、大米和热带水果构成了居民的主要食物,同时也有黄金、檀香木和宝石等高棉奢侈品。

冲突与战火从未停歇,王位的继承权争议不断。君主虽然会明确指定其继承人,但皇家后宫中的其他子女往往坚信自己同样享有继承权。这些非直接继承人经常被安置为周边土地的统治者,使得继承权之争演化为广泛的区域性冲突,而不再局限于迅速且血腥的宫廷政变。部分排位较次的子嗣则选择寻求独立,为新纪元下的新王朝提供了合法基础。与今日越南南部的占族人发生的战争尤为苦痛,这场冲突在该区域两大古老势力间播下了纷争的种子,越南通过调动其占族封臣,引发了从泰国(暹罗)至吴哥西部的动乱。

在1300年左右,全球发生了一连串出乎意料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小冰期引发了气候剧烈波动,造成了灾难性的粮食减产和饥荒。紧随其后的黑死病爆发,原因可追溯到中亚地区啮齿类动物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东南亚,湄公河先是遭遇了干旱,紧接着又迎来了突如其来的暴雨,这对依赖周期性洪水来维持的经济体造成了重大打击。

在社会层面,全球范围内普遍呈现出向通俗语言转变的趋势。高棉帝国的边远地区逐渐弃用高棉语,转而采用老挝语或泰语。这一变化在东南亚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首先,小乘佛教将重点放在普通百姓身上,注重对乡村每一位居民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声望。这种做法可能促成了首都权力和知识的分散,以及地方治理形式的发展。在暹罗,素可泰和大城府的台族封臣逐渐壮大,最终攻克了吴哥。

吴哥被攻陷后,柬埔寨成为了越南和暹罗的附庸,偶尔与弱小国家结盟以对抗强国,但在此过程中常常遭受分裂。然而,吴哥的废墟并没有被人遗忘,法国人在征服印度支那时“重新发现”了它们。至今,吴哥仍然是民族主义的强大象征,柬埔寨与红色高棉曾将其纳入国旗的设计元素中。同时,为了纪念暹罗对吴哥的统治,泰国国王制作了一个小型吴哥模型,并将其放置在翡翠佛寺中。

吴哥依旧显得非凡,它不仅是热带地区城市的象征、人们对天国愿景的执着追求,也是水利工程奇迹的体现。“与水共生”成为了这个帝国的显著特色,这是我们今日亦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对于历代征服此地的人而言,不论是暹罗人、法国人还是共产主义者,吴哥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象征。




杂项[回到顶部]


  • 高棉文明标记是普朗塔(ប្រាង្គ),一种形似山峰的高棉神庙尖塔形式,吴哥窟就大量使用了这种元素
官方的高棉演示图 高棉艺术设定



主题曲[回到顶部]



高棉主题曲原曲由5个部分组成,开场的音乐为SiNuon(ស៊ីនួន),前半歌词部分为Deum-Chheng(ដើមឈឹង),中间音乐部分为ស្មើរ(Smeou),后面歌词部分为Chen-chhr-moukh-touk(ចិនឈរមុខទូក,直译过来是“站在船前的中国人”),最后由纯音乐部分Cheut Reuy(ជើតរាយ)结束
这五首音乐皆为现代复原的天女舞(Robam-Tep-Apsara/របាំទេពអប្សរា)表演中的乐曲,为Mahori(贵族音乐),天女舞本身是发源自古代高棉王国的一种贵族艺术形式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