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崛起,为大清铺平道路。
特性[回到顶部]
在明朝陷入财政困境,朝廷动荡不安之际,来自边疆的新势力满族崛起,随后建立了清朝。清朝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将占国家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与满族统治者巧妙融合在一个独特的工业化和扩张主义秩序之中。无论如何,清朝在周边确立了新的统治,哪怕在当时,欧洲列强的帝国野心正对其虎视眈眈。
康乾盛世
进口资源+4




建造承德避暑山庄时+30%


清朝特色步兵单位。与另一个八旗军相邻时+4战斗力
数字有时可能具有误导性。清朝所谓的“八旗”实际上是二十四旗:满族、汉族和蒙古族各有八旗。学者估计,每一旗大约包括18000名士兵及其家属,但确切数字仍然未知,可能出于安全原因,这些记录被隐匿起来
八旗不仅是军事单位,更代表了清朝社会中的一个完整族群,他们保留着自己的社会和行政习俗。八旗成员实行世袭制,一个人的族群身份由其所属的八旗决定——例如效力于满族旗下的汉人可以被认定为满族人
尽管“八旗”制度最终被现代化和西方化所淘汰,但在一段时期内,它们曾是清朝的力量和骄傲

清朝特色商人。平民单位,可建立贸易路线,从外国定居点进口资源。创建海上贸易路线时,每取得1资源便获得50

从1760年代开始,广州成为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唯一门户。国际贸易仅能在该港口进行,游客进入中国受到严格的限制。广州体系仅允许一个商人群体代表清朝从事贸易活动:行商。行商也称公行,由独立商人组成,他们只与代表西方利益的独立外国贸易公司打交道。就这样,中欧政府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从茶叶、瓷器、丝绸与白银的贸易中获益。行商们常常需要被迫向政府官员行贿和赠礼。尽管如此,专揽国际贸易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尽管在儒家世界观中,商人的地位较低,但他们迅速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6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封官加爵应当根据个人能力而定,而非出生血统或其他武断因素。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均采用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是一系列围绕着儒家经典与治国之道所设计的测试,经由这些考试筛选的高官们大都通古博今,文采斐然。这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是中国社会得以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之一。外国人也有机会通过深入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化来融入中国社会。这能够确保即使在外部入侵、内战或发生其他动荡的情况下,社会结构仍然能通过一条共同的纽带来维系
在清朝,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因为清朝是由满族而非汉族统治的王朝,所以统治者试图在上层阶级中推广满语和满族文化,并不鼓励满人参加科举,乃至形成了“满不点元”、“旗人不占鼎甲”的不成文规定。进入19世纪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受到质疑,改革者试图将西方科学和数学纳入教授课程中
科举制度在1905年遭到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公立学校学位制度

+5


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是近代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日本的财阀系统到欧洲的股份有限公司,这些新兴的金融机构为个人提供了从世界变革中获益的途径。在中国,这种机构以“钱庄”的形式存在。钱庄提供了今天银行业务的大部分服务,但因其与当时在中国运营的外国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作为外国企业的中介而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同时,钱庄在国际(包括殖民地)的金融场景中深耕细作,与本地的商业圈紧密相连,采取了寻求降低风险的策略——与街坊邻居或熟人间的借贷,相比之下,向完全陌生的人借款则要危险得多
这一体系在合法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显著缺陷。钱庄放贷的资金量常常远超其实际持有的资金,同时,股东需对所承担的债务负全责。因此,虽然钱庄在联结本地社区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它们也频繁面临倒闭的风险,进而导致众多投资者遭受破产的厄运。即便在中国经历了革命变革后,钱庄系统仍存续了数十年,直至大约1952年才逐渐消失。

清朝特色城区。创建方法是在同一个区块中建造钱庄和试馆。此定居点+25%

任何帝国中心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应对人口的复杂与多样性。在帝制时期的中国,来自不同省份、使用不同方言的人群以同乡或同业为根据在国内建立了各自的网络和联系渠道。这些非正式的网络通过会馆制度得到了正式化。在偏远城市中,这些会馆不仅是商业集会的场所,也是社交聚集地、借贷中心、法律资源,以及集体崇拜特定神祇或祖先之处
清朝时期北京拥有数百家会馆,隶属于各个省份。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四川会馆、芜湖会馆、湖南会馆和湖北会馆。如今,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由国家掌控,利用户籍制度(常住人口记录)确定人在某地所享有的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
市政树[回到顶部]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北京 | 昆明 | 福州 | 成都 | 汉口 |
台北 | 青岛 | 贵阳 | 深圳 | 哈尔滨 |
香港 | 广州 | 太原 | 天津 | 佛山 |
威海 | 镇江 | 桂林 | 西安 | 开封 |
保定 | 齐齐哈尔 | 南京 | 济南 | 温州 |
大连 | 南宁 | 吉林 | 湛江 | 安庆 |
常州 | 苏州 | 武昌 | 长沙 | 上海 |
沈阳 | 兰州 |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中国的历史复杂深远,清朝的故事还得从明朝(1368-1644年)开始讲起。明朝常被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王朝,由于其建立的前提中包括了对元蒙统治的反抗,因此显现出孤立主义、汉族中心主义等特征。但这种看法并不尽然。明朝在区域内积极寻求核心地位,建立了覆盖大部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朝贡体系。这些国家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附庸国,明朝却与其维持着各式各样的关系,后者会为获得保护或承认而向北京进贡。
但明朝同时也疆域广大,体制臃肿。明朝晚期的皇帝沉迷于宫廷繁华,深居紫禁城之中,任由帝国自行其是,以致朝政混乱,党争丛生。与此同时,外部的殖民势力也开始蚕食帝国的边缘地带。
黄金与白银在中国历来被视为极其珍贵的财富。欧洲的金属资源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的商品进行了互换。随着新大陆原住民帝国的衰落,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增加了这一物资的流通——来自墨西哥的黄金跨越太平洋抵达吕宋岛,在此与前往西班牙的中国商品进行交换。葡萄牙人还租借了澳门,以建立贸易据点,作为新大陆及日本白银与中国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大航海时代将明朝卷入了全球贸易体系。大量白银的涌入导致了白银货币化,但朝廷并未对此加以控制,只通过横征暴敛对白银进行掠夺,导致流通中的白银与整个财政体制脱节。当海外输入的白银骤然紧缩,社会的失序便随之而来。不仅如此,连年天灾致使民不聊生,民乱四起,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曾经的万历三大征固然巩固了明朝的边疆与地位,却也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得国库日益空虚,国家财政拮据。北方的女真部落在实现了内部统一后,察觉到了明朝的颓势。当民变领袖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而满洲人抓住了此时的机遇。他们迅速地控制了局势,入主北京,建立了清朝。
女真人,作为通古斯族群的一部分,主要居住在汉语地区的边缘,源自西伯利亚。皇太极称帝后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族。满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其文字体系源自蒙古文。他们的军事组织以旗帜为单位,其中八旗成为了其最具标志性的组织形式。
清朝发源于东北的满族故土,到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的疆域趋于稳定,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西至葱岭,东至库页岛。经历了最后的康乾盛世后,清朝因为发展停滞、内部腐朽以及外部侵略的压力而开始走向衰退。
清朝社会遭受了多次内部冲突的撕裂——将领叛乱又遭到镇压,而八旗军队横扫东亚各地,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尽管对于非汉族人而言,皇帝的满族身份具有一定认同感,皇族对金刚乘佛教的拥护同样获得了一定宗教支持,但汉族人依旧感受到了外族统治的压迫和限制。
鸦片战争便是这种冲突的象征。即使日本重新打开国门,白银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英国人不愿意继续扩大和清政府的贸易逆差,转而推广鸦片。当中国政府拒绝为这种毁灭性的商品开放港口时,英国便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以强迫清朝开放市场。这一系列战争为清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与羞辱,其中最典型的时刻是欧洲列强占领皇宫并迫使清政府接受苛刻的求和条件(比如割让香港岛),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于此时签订。与此同时,日本也夺走了清朝对朝鲜的控制权。改革虽然随之而来,但已为时过晚,并且力度过小,回天乏术。最终,这个政权在内部反抗的浪潮中倒塌。
清朝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明的,他们不仅沿用了明朝的官僚制度,还为非汉族人士提供了参军的机会。清朝的官僚体系由皇帝主导,如紫禁城的建筑结构般体现为内廷外朝。与前朝的内外朝不同,清朝的内廷更像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后发展出“军机处”——此处结构精简,行政效率高,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重大事务;而外朝设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是中央的执行机关,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在官员选拔方面,清朝承袭了明制传统,进入政府各部门需通过科举考试。官吏都是通过教育获得高度专业知识的人士。
清朝的文化成就斐然,其文学与艺术获得了空前重视与支持,诞生不少经典作品,如《浮生六记》。虽然帝国官方推崇儒学,但儒学应该被视为宗教还是治国哲学,这点仍有讨论空间。同时,佛教(包括东亚大乘和藏传金刚乘)及道教也广泛传播。这些观念流派并不彼此排斥,一个人完全可能同时归属于这三派,尽管它们在一些基本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儒家强调对家庭的责任,佛教提倡的出世价值,道教追求的个人灵性修为之间的辩论。无论如何,在清代,儒学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宗教性质,孔子更是被视为值得崇拜的象征,并在天坛举行的公开祭祀中得到供奉。
清朝集中展现了封建帝制的优势与劣势。它是一个建立在中式原则之上的多民族、高度官僚主义、精英统治的社会。在民主制度逐渐成为世界政体的主流之际,清朝的辉煌就如同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丝喘息,也如同是对民主潮流的挑战——虽然在其被推翻之后,一个新的系统取代了它。这在政治理论中引起了一个微妙的论调,即在共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同样以精英管理、和谐、得体仪式及行为为基础的儒教社会。随后,在新加坡、中国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中,就有人掀起了一场尊孔复古的运动,却被视为了对民主共和的挑战。
主题曲[回到顶部]
游戏里清朝使用的音乐为惜黄花,为清音十番(源于明末清初江南丝竹细乐的后宫娱乐性音乐)的一种
作为宫廷雅乐最早在皇宫中的太监之间流传,清朝灭亡后得以流落民间,1920年意在传承清音十番的承德清音会成立,使得清音十番得以流传下来
清音十番体现了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交融,彰显了清朝“大统一”的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