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merican) | |
![]() |
|
文明信息 | |
侧重点 | 经济、扩张 |
解锁条件 |
扮演 ![]() 扮演 ![]() 扮演 ![]() 扮演 ![]() 扮演 ![]() 扮演 ![]() 拥有3个平原和草原上的遥远土地定居点 |
领导者 (历史) |
![]() ![]() ![]() |
领导者 (地理) |
![]() |
领导者 (战略) |
![]() |
奇观 |
![]() |
开局优势 |
崎岖地形 河流 |
在激情、思想和塑造未来愿景的推动下,肥沃的美国土地上催生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特性[回到顶部]
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其立国之本是启蒙运动的进步与理性、工业与发展,以及不断扩展的视野。正是由于扩张的需求,美国独立革命爆发:其希望独立开展与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将殖民地的边界向西扩展(进入原住民族的领地),并且摆脱英国各种税收的束缚。
边疆扩张
每改良一处资源时,获得100

建造自由女神像时+30%


美国特色步兵单位。拥有“水陆两栖”能力。生产费用更低
简而言之,海军陆战队是部署在海上的陆战部队,主要用于两栖入侵或夺取其他船只。在大炮被广泛部署到船上之前,大部分海战实际上是由古代的海军陆战队执行的——从罗马帝国,到东南亚的满者伯夷,再到印度的朱罗王朝,都拥有自己的海军陆战队。作战时,海军舰艇会接近敌人的船只,然后士兵登上并占领对方的船。从这个角度看,船只主要扮演着运输工具的角色;只有在海战技术不断发展之后,才逐渐出现了以舰对舰为主的作战方式(希腊火等特殊武器是这一规律的例外)。
海军陆战队的角色不仅限于登舰作战。在大型战争中,他们是至关重要的先遣部队。这一点在跨海战争中尤为突出——他们负责攻占敌人的沿海据点,为主力部队的登陆铺平道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诺曼底和硫磺岛等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确保了登陆区域的安全。随着空中力量的介入,这种进攻变得更加关键——快速两栖部队能够迅速占领敌方机场,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推进提供重要支持。

美国特色平民单位。能占据常规定居点半径外的土地资源
1848年1月24日,加利福尼亚的科洛马发现了黄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超过30万人涌向这片太平洋海岸,希望能从泥土里挖掘出巨大的财富。在这股淘金热中,淘金者们主要用淘金盘筛淘溪水和河流中的沙土,从中分离出从原始矿床被冲刷下来的金片和金块。部分热切的淘金者还会改道水流,从而直接搜索河床,或者在河岸挖掘矿井以寻找含金土。
淘金者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通常每天需要进行12小时以上的繁重劳动。矿区营地地处偏远,通常缺乏卫生设施和适当的住房,导致疾病肆虐。在财富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变得脆弱,暴力事件常有发生。
即使金矿已所剩无几,但其吸引力仍无减退。早期的淘金者带走了大部分容易找到的黄金,而后来涌向河流和山脉的淘金者们,往往毫无斩获。大量移民的涌入促使附近的城市迅速发展,很快,加利福尼亚在1850年成为了美国的第31个州。

+5


美国早期修建铁路是为了满足工业和交通运输的需求。19世纪上半叶,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主要依靠河流、运河和马车。最早的火车由马匹拉动,但1829年出现的蒸汽火车头改变了一切。与海运相比,铁路更为安全,且不易受季节性气候条件影响;对于日常旅行者来说,乘坐火车也更快、更便宜、更舒适。1855年至1871年,美国政府向铁路公司拨赠土地以发展轨道系统,很快火车便在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轨上开始飞驰。
铁路不仅促进了全国工业发展,也催生了庞大的铁道产业。轨道建设、工程和维护的需求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许多人也因此接受机械和技术培训。随着铁路发展向西推进,车站需要大量人口来支持其基础建设,于是周边逐渐形成城镇与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6


钢是铁和碳组成的合金,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被发现。钢的价值尽管很高,但生产成本也常年高居不下,直到1856年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的出现才得以改变。仅仅九年后的1865年,美国人便在纽约特洛伊建立了第一家钢铁厂,钢铁生产从此蓬勃发展起来,很快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美国国内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钢铁的需求,其被用于建筑、铁路、桥梁、车辆和机械设施制造。美国将钢铁出口到全世界,且在二战期间并未受到战火影响,使得钢铁业的重要性在全球产业中达到顶峰。虽然后来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投入钢铁生产,但美国早已凭其在钢铁业的主导地位实现国家现代化。

美国特色城区。建造方法是将铁路站场和钢铁厂放置在同一个区块中。可分配给此定居点的资源数量+2
在美国早期,工业增长最初与城市中心的发展紧密相连。然而,随着生产活动的扩展,将众多大型企业集中在专门的区域更为合理。这类工业园区通常会吸引需要更大空间、更多材料和更完善基础设施的重工企业,如钢铁厂和机器制造厂。通过将这些设施集中在特定的工业园区内,城市不仅能确保这些提供了大量产品和就业机会的关键工业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它们对周边居民社区及环境的影响。
重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广泛资源的持续供应,和产品的销售输出。因此,便利交通对工业园区的成功至关重要。港口为航运提供了通道,而铁路的出现则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各地工厂的发展机会。
市政树[回到顶部]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华盛顿特区 Washington, D.C. |
克利夫兰 Cleveland |
匹兹堡 Pittsburgh |
布法罗 Buffalo |
旧金山 San Francisco |
底特律 Detroit |
查尔斯顿 Charleston |
奥尔巴尼 Albany |
纽瓦克 Newark |
普罗维登斯 Providence |
密尔沃基 Milwaukee |
纽约 New York City |
洛杉矶 Los Angeles |
塞勒姆 Salem |
路易斯维尔 Louisville |
里士满 Richmond |
诺福克 Norfolk |
明尼阿波利斯 Minneapolis |
泽西城 Jersey City |
纽波特 Newport |
纽伯里波特 Newburyport |
印第安纳波利斯 Indianapolis |
费城 Philadelphia |
堪萨斯城 Kansas City |
罗切斯特 Rochester |
西雅图 Seattle |
巴尔的摩 Baltimore |
波士顿 Boston |
芝加哥 Chicago |
新奥尔良 New Orleans |
圣路易斯 St. Louis |
辛辛那提 Cincinnati |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早期美洲的十三个地区成为殖民地并非历史必然,而是时代背景与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1607年,英国人抵达新世界时,北美东海岸成为英国领土的可能性还未定,竞争者众多,其他欧洲强国也对这片新大陆虎视眈眈。在詹姆斯敦地区,西班牙人早先建立过据点,但在英国人到达前不久便遭波哈坦人摧毁。同时,法国人已在魁北克地区站稳脚跟。加勒比地区的殖民活动更是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火热进行。不能忽视的还有原住民的力量,如易洛魁联盟在纽约北部建立了复杂的同盟体系。这些原住民不仅是欧洲殖民扩张的有力对手,还精通游击战术,人数众多,对地形了如指掌,并迅速学会了使用枪械和马匹。
然而,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北美大陆逐步被欧洲人占领。早期在美洲的英国殖民者深受新教思想及洛克的财产理论影响,这些观念有助于融合宗教与生产活动的理念。早期美国哲学可以被理解为:这个世界属于上帝。通过耕作土地,人类成为上帝在地上的代理,利用上帝赐予的资源。相对而言,由于这片土地的原住民并不耕种,不利用上帝所赐,因此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将逐渐消失,为新来者让出空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观念逐渐与宗教观念分离,并演化成“天定命运”的理论,这为制造诋毁原住民的故事提供了根据。同时,欧洲带来的疾病蔓延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论调的影响力。
殖民地的构成各不相同。南方殖民地以种植园为主,类似加勒比海的其他英属殖民地,依靠被奴隶贩子绑架的非洲奴隶大量生产经济作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英格兰成为了清教徒的避难所,他们信仰无所不在的上帝,而上帝要求信徒勤劳节俭。宾夕法尼亚被授予给一位殖民时代的创业投资家。马里兰则成为天主教徒的栖息之地。乔治亚则是流放犯人的荒凉之处,不一而足。最终,弗吉尼亚的种植园精英与新英格兰的知识分子因殖民地在大英帝国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发生分歧。英国王室是否能限制殖民地向西扩张并代表美洲人与原住民势力进行谈判?殖民地是否能自由与该地区的其他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的对手展开贸易?殖民地是否仅仅是为英国工业提供原材料来源,还是是拥有选举权的英国国土的一部分?富裕的殖民地居民视自己为后者,但英国王室则视他们为前者。因此,冲突自然无法避免。
美国的独立无疑给英国带来了挑战,促使大英帝国采取行动试图遏制其前殖民地的扩张野心。为此,英国与易洛魁联盟及其他强大的原住民群体进行了结盟,使用这些原住民力量来对付不服从的殖民地,如缅甸、印度和阿拉伯地区。英国还通过承诺自由来鼓励奴隶反抗美国人。在这场新世界的较量中,英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但其盟友承受了最为严重的后果。
独立战争铸就了世界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后殖民国家——虽然它最终也演变成了一个殖民力量。这个新兴国家拥有多元的身份。作为一个克里奥尔国家,它由在新世界出生的欧洲人治理。作为一个启蒙时代国家,任何人固有的自然权利优先于历史赋予的特权。它是一个反对神权统治的国家。尽管新英格兰带有清教徒的本质,马里兰具有天主教的特征,美国仍努力避免欧洲宗教战争的阴影。只要不侵害他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追求他们的信仰。
美国初始阶段便开始解答一些根本性的疑问——是否应该成为拥有自己货币的独立国家?中央政府应该强势还是弱势?《邦联条例》支持了后一种观点。而《美国宪法》支持了前一种观点。最终《美国宪法》取得了胜利。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另一场冲突正悄然酝酿。南方各州仿效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模式,建立起众多依赖奴隶劳动的农场,主要生产棉花、烟草和靛蓝,这为富裕的种植园主带来了巨额利润。相比之下,北方的景观则大为不同,这里的重工业主要由欧洲移民推动发展。随着全球反对奴隶制的运动日渐高涨,工业化逐步成为主导,南方的经济优势开始削弱。南方试图通过说服西方国家接受奴隶制经济以维护其地位,但北方对此持强烈反对态度。这一分歧最终爆发成内战。内战结束后,南方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奴隶制遭到了彻底废止。
十九世纪末期开始了强盗大亨和铁路大王崛起,美国向西扩张、与平原印第安人冲突不断的年代。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美国中部土地的并购以及西班牙领土的接管进一步拓宽了国土。世纪之交,美国已经将夏威夷与菲律宾并入,战胜了本土中部的平原印第安人,背弃了与原住民的若干条约,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大体国界。二十世纪初则是一个工业无序发展、大规模移民涌入、极度贫困与超级富有并存的时期。在短短一百五十年间,这个国家从三角帽走向环裙,再从《屠场》的时代穿越到《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根植的理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国家对法国革命和越南革命提供了灵感,并且成为了民主国家和共和体制的试验场,尽管它实际并非此类实践的鼻祖。美国可谓是将经济自由置于首位的国家,这一立场既与强调社会或劳工自由的国家发生冲突,也与威权统治和绝对君主制相左。在这里,资本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非公民权益或君主制度。这种意识形态在冷战期间,以及之前的拉丁美洲、菲律宾和夏威夷都曾展现出其阴暗面,因资本与民主的利益会发生直接对立(事实上,美国媒体所有权属于企业所有,也是在新闻自由等问题上它相对其他许多国家较为滞后的原因)。因此,如同诸多其他领域一样,在探索公民与政府之间理想关系的方面,美国仍在持续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