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Mughal) | |
![]() |
|
文明信息 | |
侧重点 | 经济、扩张 |
解锁条件 |
扮演 ![]() 扮演 ![]() 扮演 ![]() 改良3个 ![]() 拥有4条和独特文明的商路 |
领导者 (历史) |
![]() |
领导者 (地理) |
![]() ![]() |
领导者 (战略) |
![]() ![]() |
奇观 |
![]() |
开局优势 |
平坦地形 |
莫卧儿人心怀大志来到异国他乡,希望将前人遗留的废墟打造成帝国的基石。
特性[回到顶部]
莫卧儿王朝在征服中崛起,建立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帝国,掌控着当时世界近四分之一的工业产出。在莫卧儿统治下,印度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取决于与皇权的亲疏远近。这一时期,富有的统治者兴建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观,同时工厂也在昼夜不息地运转。
万国之国
所有来源的

建造红堡时+30%


莫卧儿特色步兵单位。可执行轰击远程攻击
“西帕依”一词最初指莫卧儿帝国的步兵,这些士兵装备着火枪和匕首。后来,该词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广泛使用,用来指代他们雇佣的印度士兵。西帕依的军衔普遍较低,但薪水丰厚,且精通武器装备。
1857年,大批西帕依及其他印度人揭竿而起,给东印度公司以致命一击。此次起义的导火索源于东印度公司试图扩大部队规模,因当地新兵人数已远超英国士兵,公司主要从高种姓和高收入人群中招募新兵,尤其是孟加拉人。然而,事实证明,整合这些部队代价高昂,尤其是在远离家乡的战斗中——高种姓西帕依享有独立的餐饮设施,并可免于远征作战。随着东印度公司的逐渐衰落,他们的特权被取消,而对当地军队的依赖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传教士进入印度,导致当地人认为英国人打算破坏包括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印度宗教。最终,有传言称新型的恩菲尔德步枪子弹中含有动物脂肪,这似乎进一步证实了东印度公司对当地信仰的敌意。
这场起义后,英国以东印度公司对公众舆论管理不善以及剥削印度以谋取暴利为由,直接接管了公司的财产(但这些问题在此后的统治中也未得到改善)。

莫卧儿特色开拓者。能建立新城镇的平民单位。新定居点+1人口
莫卧儿帝国统治着一个极其多元的社会,其多样性体现在语言、宗教、种姓制度,乃至行政管理方式上。在帝国的某些地区,莫卧儿统治者接管了由当地罗阇掌控的诸侯国;而在其他地方,则由莫卧儿中央指派官员管理特定区域。这些统治者统称为“扎明达尔(zamindar)”,这是一个波斯语词汇,意为“地产持有者”。实际上,扎明达尔制度在北印度尤为普遍,形成了一个由富裕且人脉广泛的本地家族构成的庞大网络。然而从理论上讲,许多扎明达尔可以按照莫卧儿中央政府的意愿被任命或撤换——这正是官僚君主制的典型特征。在莫卧儿帝国衰落后,扎明达尔制度被英属印度政府所延续,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最终废除。尽管如此,这些曾经的扎明达尔家族凭借其根深蒂固的地方影响力,仍然在社会中保持着显赫的精英地位。

相邻的农场提供+2

梯井,又称瓦夫,数世纪以来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的重要灌溉工具。其设计理念非常简单:向下挖掘直至达到地下水层,与其通过下放水桶至暗深的井口相比,设置阶梯使人们能更方便地下井提取水源。在水位波动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受季风影响的印度,梯井显得尤为重要,其建造时间甚至早于莫卧儿帝国的兴起。梯井对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它们不仅是水源的提供者,还是村民社交活动的中心。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今天许多梯井的水位已经大幅下降,导致整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耗竭。
市政树[回到顶部]
城市名称[回到顶部]
德里 Delhi |
布尔汉布尔 Burhanpur |
特达 Thatta |
奥兰加巴德 Aurangabad |
巴卡尔 Bahkkar |
木尔坦 Multan |
巴特那 Patna |
法伊扎巴德 Faizabad |
勒克瑙 Lucknow |
阿杰梅尔 Ajmer |
邬阇衍那 Ujjain |
阿格拉 Agra |
克什米尔 Kashmir |
达卡 Dhaka |
埃利奇普尔 Ellichpur |
比德尔 Bidar |
比贾布尔 Bijapur |
海得拉巴 Haidarabad |
锡拉 Sira |
法泰赫普尔西克里 Fatehpur Sikri |
布罗奇 Broach |
塞赫万 Sehwan |
喀布尔 Kabul |
江布尔 Jaunpur |
马奇瓦拉 Machhiwara |
卡林贾尔 Kalinjar |
穆尔希达巴德 Murshidabad |
帕尼帕特 Panipat |
锡亚尔科特 Sialkot |
阿拉哈巴德 Allahabad |
拉合尔 Lahore |
艾哈迈达巴德 Ahmadabad |
瓦拉纳西 Banaras |
坎贝 Cambay |
苏拉特 Surat |
游戏内介绍[回到顶部]
莫卧儿帝国拥有诸多特征。作为一个伊斯兰君主国家,它统治着多数信仰印度教的人口。此外,莫卧儿帝国以其盛产优秀诗歌与艺术而闻名,也是世界上最繁荣、最高产的国家之一。
蒙古帝国重塑了亚洲和欧洲,但随着帝国的衰落,各地区的有志之士纷纷争夺成吉思汗留下的宝座。帖木儿,这位富有野心的察合台族突袭者,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获得继承合法性,他迎娶了成吉思汗的一位后裔,成为古尔坎(即“驸马”)。虽然帖木儿本人是一位冷酷的征服者,但他的后代——帖木儿帝国(也称古尔卡尼帝国)的统治者们却相对温和。在阿拉伯文化衰微之后,帝国促成了穆斯林文化的复兴。这场非阿拉伯穆斯林文化复兴运动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以撒马尔罕、赫拉特等地为中心。
伊本·赫勒敦等学者给予了帖木儿文艺复兴高度评价。这一时期先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见证了伊斯兰世界学术与艺术的兴盛,涌现了包括著名画家卡玛尔·乌德丁·白扎德在内的杰出人物。帖木儿帝国在十六世纪的衰退,为莫卧儿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契机。
当时,德里苏丹国是印度的政治中心,这是一个穆斯林统治的国家,治下大多数人口均信仰印度教。其建立于1206年,由马穆鲁克(来自土耳其的兵奴)在次大陆北部确立统治。随着时间流逝,马穆鲁克人遭到驱逐,一群土著穆斯林势力开始执掌权柄。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但苏丹经常对非穆斯林城市进行掠夺和破坏,这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德里苏丹国十分强大,能够击退蒙古(察合台)的入侵,直到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出现它才开始面临挑战。
巴布尔在帖木儿帝国遭到驱逐后,将目光投向南方,途径阿富汗,并在1526年击败了德里的苏丹,这一战役标志着德里苏丹国的终结。巴布尔自认为在延续帖木儿的古尔卡尼王朝,然而波斯作家却将巴布尔与蒙古人联系起来,因而出现了“莫卧儿”这一称呼。尽管巴布尔奠定了这个王朝的基础,但莫卧儿帝国在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大帝的统治下才进入了真正的鼎盛时期。
虽然德里苏丹国在末期转变为一个印度族裔的王朝,但它仍在整个次大陆制约了佛教及其他非穆斯林信仰。阿克巴大帝不同,至少没有如前者那般严苛(之后的莫卧儿帝国皇帝又恢复了对非穆斯林的压制)。阿克巴没有选择直接的暴力,而是通过婚姻和联盟来扩张领土。此外,阿克巴废除了对非信徒征收的穆斯林税,将印度教徒纳入其治下,这是在德里统治下从未有过的举措。这种宽容态度也延伸至女性;阿克巴在他著名的图书馆中设立了一个专门学习女性作者作品的学校。最终,阿克巴逐渐脱离了正统伊斯兰教,并开始推广一种融合了印度教和穆斯林元素的新宗教(丁伊拉贺教),但此宗教在他的统治结束后便不复存在。
在阿克巴的领导下,莫卧儿帝国实现了显著的扩张,其版图和财富增长了三倍之多,最终几乎统治了整个南亚及阿富汗地区(除斯里兰卡、印度最南端、喜马拉雅及缅甸之外)。
莫卧儿帝国的财富极为丰厚,绝非浅显之辈可比。到了公元1600年,它已成为当时全球第二富有的国家,仅次于清朝,其财富更是超越了整个西欧的总和。在生产技术和劳动者收入方面,莫卧儿帝国都远远领先于同期的西方国家。财富和学术成就方面,欧洲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赶上莫卧儿帝国的高度。丝绸之路等重要的贸易通道对帝国繁荣的贡献不可小觑——从罗马帝国到阿拉伯哈里发,再至蒙古帝国,谁控制了丝绸之路,谁就握有了财富的关键。在公元1600年以前,这一贸易线路途径德里,为莫卧儿帝国带来了持续的财富流入。
变革的种子已悄然萌发。随着商船勇敢地航向远洋,开拓至其他大陆的贸易途径——东印度公司随之诞生。贸易的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预示着莫卧儿帝国衰败的开始。这个国家已因为停滞不前、频繁叛乱、道德堕落及缺乏海上实力而逐渐衰弱。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抵达印度时,尽管最初被当地人视为贫穷而不文明之辈,但在数十年之内,他们便成功地瓦解了这一帝国的基础。为了深入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我们需要回顾欧洲的崛起及其背后的动力。
相较于印度和中国,欧洲在一定时期内经历了相对严重的贫困。然而,欧洲社会中存在一个极其关键的群体——中产阶级。这一由商人和工匠构成的群体不仅经济富裕,而且充满政治活力,具备挑战传统政治秩序和接纳新思想的能力。东印度公司便是由这样的人才汇聚而成,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及法国公司一道,他们在十七世纪晚期逐步增强了欧洲对印度的影响力。
不可思议的财富与奢侈,加之中产阶级的动荡,为莫卧儿帝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预示着其衰败。奢华和放纵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导致帝国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财富的追求上,对其他方面漠然置之。此外,财富浮华的统治者通过对农民征收高额税负,抑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到了十七世纪末期,帝国被冷漠、腐败和懒惰所笼罩,伴随而来的是普遍的不满和贪婪。叛乱和外来的侵略,特别是阿富汗的侵入,开始频繁发生。地方领袖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开始将城市、特许权乃至整个领土出售给欧洲人(这些欧洲人被允许在各大港口建立“工厂”),彻底无视中央政权的威严。
欧洲殖民地带来了数场冲突。第一场发生于1686年,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违反了与莫卧儿帝国的条约。在这些冲突中,英国人的形象并不太好: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臣民(包括农民)敲诈勒索、猖獗掠夺和过度放纵,一时间抱怨声四起。这也加剧了日益加剧的混乱局面。马拉塔邦的一位印度教国王脱离穆斯林莫卧儿帝国,并利用帝国的弱点发动了一场席卷次大陆的风暴。与此同时,英国人也从孟加拉发动了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帝国能够持续存在。
事实上没有国家能在这样的乱局中生存。面对阿富汗侵略者,马拉塔袭击者以及英国人,莫卧儿被迫成为名义上的受保护国。虽然严格来说帝国在1876年被英女王维多利亚接管后才名存实亡,但莫卧儿王朝实际的崩溃发生在穆罕默德·沙阿(1719-1748)时期,马拉塔出现之后。
主题曲[回到顶部]
莫卧儿文明主题曲原曲名为“噢我的爱人,离开了你,我感到孤独”(ए री आली पिया बिन,Ai ri Aali Piya Bin),一首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亚曼拉格(Yaman Raag)风格音乐。亚曼拉格被认为是印度音乐中最传统、最基本的拉格(字面意义是“染色”,指一系列表达情绪的旋律框架),被认为是印度音乐老师教给学生的第一首拉格,一般都是在午夜歌唱,以表达浪漫的情感